最近,刷到网友@小李的心酸历程,颇为感慨。
故事的开头,他先官宣最近写的第一篇小说,获得了一众好评,评论区也净是祝福的声音。
不同的是,在小李的回忆中,却处处充满遗憾。
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写故事,大学时就有一个作家梦。所以,那时他除了上课学习,就是窝在宿舍里写小说。
可等他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时,却被舍友泼了一盆冷水:
“写的都是什么呀?根本看不下去。”
“我觉得你不适合当网络作家,别写了。”
在外界几次三番的打击下,一切还没开始,小李就选择了结束。
于是,毕业后他打算尊重兴趣当个设计师,不承想这时又有朋友开始建议:“还记得你写小说的事情吧?写了都没人看说明你没创造天赋,换份工作吧。”
看着朋友笃定的表情,小李又信了,最后找了份会计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直至他看完一档追梦综艺后,又想起当年的小说梦。便趁着被激起的热情,一鼓作气写完了一篇小说,这才有了开头的一众“恭喜”。
众人的声音容易让小李迷失方向,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韦奇定律”。指的是,即便你有逐渐,但若是有10个人看法和你不同,就很难不动摇。
你的失败,恰恰是“偏信”幸存者。

1.每个人的看法和评价,都是暂时的
刷到一条热帖,标题是“你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
贴主在正文中列举了3点原因:
在原生家庭中,养成了“服从性人格”;潜意识的恐惧,担心得罪他人,太在意外界的评价和看法;缺少主见,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就此引发热议。
网友@微妙还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感觉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怕自己不按别人说的话去做,会让对方失望,每天都在内耗。”
就连别人只是无意看她一眼,她都会下意识觉得“是不是让对方不开心了”,然后独自难过;
平时,她习惯把别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可慢慢的,觉察到自己也需要能量,但又拉不下脸向别人求助。
这种情绪,使得她内耗又自责。
想起作家莫言说的一句话:
“外人的评价是很难进入内心的,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你。真正对自己评价最准的,还是你自己。”
的确,嘴在别人身上,路在自己脚下。
早年间,莫言凭借《红高粱》名声大噪,每逢行业聚会,文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总要夸上他一两句。
但他对此“抬爱”始终保持距离,只顾埋头写书。
乃至后来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从未停止沉淀。彼时,有人嘲讽他江郎才尽,也有人诋毁他的作品阴暗低俗。
负评不断,莫言却守得初心。直至《晚熟的人》问世,那些质疑声才慢慢消失。
所以每个人的看法和评价,真的都要放在心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没有不变的人与事,当一个人聚焦自身,不再依赖外界的期盼获得认同,才会真正实现精神自由。
2.别人的地图,找不到你要的路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圈养在笼子里,无忧无虑;另一只生活在野外,潇洒自由。
它们羡慕着彼此生活,于是一拍即合,决定交换“人生”。
很长一段时间内,从笼子走向旷野的老虎,感到别样的松弛;而从野外走进笼子的老虎,也不用再掠食打斗。
可也是如此,使得两只老虎的命运逐渐失控:
一只因缺乏捕食技能,活活饿死;另一只因困在狭小的空间,郁郁而终。
看似悲剧,又极具现实意义。
当我们总关注别人的路时,不免会走错自己的路。
就像三毛说的: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路。”
别人的鞋,未必适合自己的脚;脚下的路,只有自己去走,才能知道适合与否。
再讲一个故事。
“石油怪杰”保罗·盖蒂,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首富。
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早年也因别人的三言两语,而错失商机。
那时,他凭借敏锐的判断,买入一块可能蕴藏丰富石油资源的地皮。可后来他请来的一位地质专家,直言这块地下什么也没有,最好卖掉。
年纪轻轻的盖蒂对此深信不疑,当即转手。
可事实证明,那块地就是石油高产区,与盖蒂的判断近乎一致。
这是他犯下的第一次错误。
在后面的投资项目中,他也相继犯了两次错:
一次是听取同事的建议,抛售了回报近千万美元的股票;一次是偏信朋友的话,推翻自己的决定,在低价可购入某地皮的开采特许权时选择放弃,十年之后再得到那块地皮,花的费用比当年多了近千万美金。
那么,在一念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盖蒂陷入了3个误区。
一是他过于听信专业人士的建议,立场不坚定;二是作为投资人,忽略交易成本;三是没考虑到行业迭代迅速,机会转瞬即逝。
所以,后面的盖蒂在做决策时,更注重自己的选择,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对于这种转变,他如是说: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失去了自信,你也就失去了一切。”
诚然如此,比起复制他人的人生,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显然更难得。
3.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方才是真正的赢家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真实自体”的概念,意指一个人若是按照自身的特质和规律成长,并且周围环境友好,那他就会绽放自己的生命力。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恰如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比起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到自己,不如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有这样一个故事。
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江西省某个村子,有个女生经常被人嘲笑。
理由是长得不好看:眼睛小、满脸雀斑,还有点驼背。
从小到大,女孩身边不乏各种非议。
但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冒出一个在当时看来,十分“不切实际”的念头:当模特。
要知道,模特行业对于外形条件十分苛刻,常人看来,她根本就吃不上这口饭。
怎么办呢?通过整容来改善,或许是个法子。
但女生不想走捷径,也不愿向业内审美低头,而是“一意孤行”根据自身的条件,日复一日练习台步。
最后不负期待,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世界超模。
这个从无名小镇走到巴黎T台的女生,就是吕燕。
成名前,她不承想到能活成人生赢家——事业、家庭双丰收;成名后,过往不起眼的日子,却成了她披荆斩棘的勋章。
为什么是她?我想,可以用心理学家卡耐基得出的结论来解释: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定力不够。”
聚焦核心,才能事半功倍。
4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此言不虚。
我们无法避免合作与竞争,但也常常因为想得过于周全,而丢掉原本的想法。
等回过神来时,才后知后觉:
其实,不管怎么做,总会有人不满意。只有当你忠于自己的内心,方才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点个“在看”,愿你从容坚定走过岁月风霜,余生活成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