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胜境”鉴溪村宋代古城墙遗址】:
鉴溪村宋代古城墙遗址有皇帝御赐的牌匾上刻“东林胜境”四个金黄色大字。
据林木春先生亲口叙说此古城墙遗址的大门上有当年宋代皇帝御赐的牌匾上刻“东林胜境”四金黄色大字,古城墙遗址位于县道X847线上33公里处。
当年宋代的盛况是经过“东林胜境”此城门时“文官下轿 武官下马”就是文武官员到此地,一律得步行,否则将被视为对皇上的大为不敬!
这期间相隔12年2个月之久即有4440多个日日夜夜,“东林胜境”鉴溪村宋代古城墙遗址它只能静静地矗立在此。而陪伴它的只有竹林、杂草、落叶、风霜雨雪还有身边流淌的小溪…
“东林胜境”鉴溪村宋代古城墙遗址现在已经被不久前新建的水泥桥埋入地下部分了,真是太令人遗憾!
下洋村鉴溪位于玉山镇北部,距玉山镇3公里,属平原村,其东邻本镇洋后村,南邻本镇玉山村、长布村,西邻小桥镇,北邻本镇上房村。行政村海拔390-450米,平均温度17℃。
玉山镇下洋村鉴溪自然村分大石巷、溪边巷、塘后巷、溪尾巷、下仙堂、洋墩、八字巷等七个区域。
鉴溪自然村历史悠久,四周群山环抱,犹如像五匹骏马神态非凡,仿佛在奋蹄奔跑。听村里老一辈相传有五马归槽、七星落洋之说。
五马归槽又称之为午马归巢。五马归槽属于阴宅风水中喝形取象的内容,指的是地局出现五匹马归聚在一个槽里进食。
风水中的喝形取象法,在阴宅只适用于龙穴大地。代表此地方要出达官显贵等能人之辈!
鉴溪自然村原为中间膨大头尾狭长的村落,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依山形地势人们形象地把村头喻为七星落洋,村中是五马归槽、金蚌露肉,村尾桥头是犀牛饮水,村尾还有廿八宿进村。
五马归槽是指溪北边八字门下,马槽为一长2米、宽0.8米\高0.6米的石槽。金蚌露肉是指溪南边前厝溪边路。
廿八宿是指经官停阁即“东林胜境”宋代古城墙遗址后要再上二十八层台阶才能入鉴溪自然村。
鉴溪自然村古时流传说:塘后筆尾插出前厝风火墙,前厝铁脚踢出塘后石门墩(因为塘后古时出众多文官、大石巷前厝古时出众多武官)说明当时鉴溪自然村里人丁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并且是文武双全之辈。
据林木春先生当时亲口告诉我说玉山鉴溪村主巷--大石巷的下水通道用独特考究的古法设计叫九曲巷即水流潺潺经过七弯八拐最后水弯九道后才下水流到大石巷头的河中。
鉴溪村大石巷历史悠久,因巷内房屋大小错落不一,自东向西一条巷道自然形成了独特的七弯八拐九道弯的大石巷。
大石巷的九曲巷之“九”,在古代是耐人寻味的数字,皇帝不是称“九五至尊”吗?“九”代表高度、兴旺、大吉大利⋯踽踽穿行在大石苍巷,感受一纷份宁静,徜徉一次历史。时光冉冉,岁月流淌,弯弯九曲巷,阅尽世间繁华,它是鉴溪隐在岁月里的年轮,是时光流逝的痕迹。
大石巷,让我领略了九曲回肠的魅力,让我一睹古代人的智慧。
据林木春先生当时告诉我说鉴溪自然村在宋朝时林氏家族有出过状元之辈人才。因为鉴溪村,村子中央有一条河鉴溪穿过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前行在水中嬉戏玩耍……
玉山鉴溪宋代古城墙,
它是不幸的,但更是幸运的。
因为今天正处21世纪中国政府积极倡导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宝贵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国家领导人心中重若千钧。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地方考察时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古迹,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玉山鉴溪宋代古城墙在这幸运的时代,
一定会被还原历史风貌,
重现当年风采。
沾满一城烟火,
珍守着古老的记忆
鉴溪宋代古城墙从未走远
它仍在延续着古老故事
……
玉山鉴溪村宋代古城墙遗(官停阁)
宋代皇帝御赐的牌匾上刻“东林胜境”四个金黄色大写
鉴溪自然村水尾路中原有一座阁,名叫官停阁,建于宋代,距今有700-1000多年。阁门为砖拱圆门,内外各一,圆门上横写着“东林胜境”四个大字,内层为红色,注有年月日,外层黑色,是进出鉴溪自然村村的必经之一路。
阁内建造为土木石结构,有二十四个柱落地,楼上横写着“文昌帝君”(佛名),楼窗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写“汉家砥柱”牌面向着村里。
据传当年凡是文武百官要进鉴溪自然村,或是路过,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步行过阁后才可上马、乘轿。
该阁于一九六七年“文革”进以破四旧之名被村里的村民破坏,四个字被撬掉扔到河中。阁门上的字荡然无存。鉴溪自然村头贤公祠堂一块清朝时代“状元及第”(红字)坚式牌匾(是指林招棠公)也于同年被破坏掉。
本文是经本人走访多位村中前辈如林木春.林加财等的叙说及提供信息所编写,难免有遗漏,请热心社会知情人士提出指正。谢谢!
林德義于厦门第四次再执笔 202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