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编码一
B. 我没有反应,人卡在一个混沌的缝隙里,动弹不得。
B. 思想蠕动着,毫无方向
B. 后来当我逐渐对自己有所了解,发觉在某种紧要关口我总是回身关门,把别人、把世界阻挡在 外面,把自己留在孤岛上,对我来说这孤岛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容易忍受,更安全。
B. 记忆从来不可靠,尤其是对痛苦的记忆。情感会淹没很多细节。
B. 我不认识死亡,也不想认识,更关键的是我不能与死亡为伴度过那么漫长的一夜旅途。
B. 座位上的人七倒八歪,在照度不足的灯光下像是昏迷过去了,个别的人睡姿那么难看,甚至像死去一样。
B. 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回忆仍然令人痛苦,令人望而却步。
B. 我不知道吃药之后他们去了什么地方,但想必那地方是不可怕的,不必恐惧什么,不必一刻刻熬时间,苦苦想念女儿,也谈不上绝望,因为根本不必希望,那里没有明天的概念....如果妈妈是从那里出发,离开这个世界,也许我应该为她高兴。
B. 人生第一次,我感到我妹妹是独立的个体,在此之前她只是我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
B. 现在我知道了,他在他的孤岛上。不,那不是一座孤岛,是一个深渊,他掉在深渊里,无法想象又多深,多黑暗,多么哀痛。
B. 从什么时候起我才认识到青春的残酷无情?压抑的大石头可以被轻而易举地推动,骨碌碌滚开,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有趣的事情上了。我们逃得那么迅速,快得不可思议,不合情理,如今,这属于孩子、属于青春的能力,我早已丧失殆尽。
编码二
B. 这证明了一个事实,我们无法把痛苦的感觉从对妈妈的记忆中消除,阴影总会势不可挡地逼近,令人心生逃开的念头。其实没有什么地方可逃,不管你背对着它,还是面对着它,它都在那。
B. 有些事物会消失,如同从未发生过,有些事物永远存在,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B. 明晃晃的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在白墙上悄悄移动。
B. 我并不是自责,也不是后悔,只是难过,就像有一只手在胸口掏,一下一下,实实在在的掏,把心掏成了空洞。活着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会为死去的亲人悲伤,只是在某些时刻,回忆起特定的情境,悲痛突袭,把人打的稀里哗啦,全身瘫痪。
B. 想到世上竟然有这样压倒一切的绝望,我不寒而栗。
B.我历来相信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是有他的理由的,从事写作的人就是要找出那些理由,
B. 坐在书桌前,我们没有相互安抚,更像在对峙,被一团无形的微微愤怒的力量隔开,无法用温和的方式宽慰对方。
B. 岁月的土一层层埋上来,越埋越厚,土上长出了东西,那东西又不值钱。我在地面上生长,生活,也有所收获可当年那个年纪轻轻的姑娘还埋在地下,她没有死,随时会活过来。
编码三
B. 相信我,理解是一件太好的事情。在理解与不理解之间横着藩篱、高墙,横着火海和刀山,而我跨过去了,是在不知不觉中跨过去的。所有的难,难以理解、不可理解、无法理解、抗拒、绝不接受,都被人生张着大嘴一股脑吞下去,用牙齿嚼碎,伴着唾液,胃液,胃肠的蠕动,一整套消化吸收的过程,最后我得到的是一样真理:理解。
B. 理解让我能接近真相,不会轻易由别人的话左右。
唠叨两句:
之所以知道万方老师,知道万方老师的这本出,是因为我很喜欢的一个男孩子。因为看了一场直播,因为对自己喜欢的认同,毫不犹豫的就买了这本书。当我刚收到书的时候,我就已经被她给惊艳到了。
原谅我用“她”来表述《你和我》这本书,因为在我看来,她是有生命的,所以我没办法用“它”来描述她。首先来说说她的书封。朴素的牛皮纸上,几条红色的线条便勾勒出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年代。
书封上一句,“一切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好像瞬间就让我原谅了所有的苦难、不公。就像万方老师书里说的那样,“所有的难,难以理解、不可理解、无法理解、抗拒、绝不接受,都被人生张着大嘴一股脑吞下去。”
最近真的见过太多的难以理解、不可理解、无法理解,也见过了太多的不公、人心险恶和世事无常。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必须要经历这些,我们才能成长,才能清楚的认知真相才能不被别人的话而左右。
今天唠叨的有点多了,这本书我才刚开始看三章便已经被万方老师的文学素养惊艳的五体投地了。如果可能的话,等真正将这本书看完,我会出一篇读书笔记。实际上是想说出一篇书评的,但我的知识和文学素养都太过浅显,实在是配不上“书评”两个字。所以,恩。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要有一个交代的。
我也在期待这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