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衷
其实我本身是学心理学的。很多人都以为,学习心理学的人,一定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一定情商特别高,一定能在平时的各种关系当中游刃有余。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但其实不是的。
一方面,心理学的领域范围和方向非常的广,有些方向跟情商没什么关系。其次,也不是所有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很高的情商,比如我们心理学界的大师,像弗洛伊德、华生,泰斗级人物,但弗洛伊德和他的几个追随者因理念不同而反目,华生众叛亲离,所以,心理学和情商有关系,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是绝对化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是个抑郁症高发的危险群体,他们会接收很多来访者的情绪垃圾。上过心理相关课程的都知道,业内有个专业名词叫“移情”。不光来访者会发生移情现象,咨询师也会发生移情。电影《异度空间》就是戏剧性地演绎了移情与反移情。我老师的师姐,北师大心理学的博士,在完成了自己关于防治儿童抑郁症的博士论文后,自己却因抑郁症跳楼自杀了。我本科阶段的儿童心理学老师,也因为激素的原因患上了产后抑郁。就像医生也会生病一样,心理从业人员毕竟脱离不了现实,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在家里,我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二胎妈咪,两个娃年龄差距小,睡眠不足精力不足导致情绪暴躁。有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也会也会与老人有养育上的分歧,家里还有个脾气暴躁的猪队友,也会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纵观自己的原生家庭,早年丧母的种种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创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听到别人提“我妈”。父亲有知识分子的通病,清高骄傲,情商不高,有点情绪全部写在脸上,遇到不如意就冷着脸瞪着眼,大吼大叫,将负面情绪转嫁他人。在成长过程中,我也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这种模式。当自己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希望能从原生家庭的魔咒中解脱出来,摆脱负能量,尤其希望我的两个孩子能成为高情商的人。陆老师有句话我特别欣赏“育儿先愈己”。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创伤来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空洞伤口需要疗愈。
综上,我来到了绘分享情商陪练师的课堂。
2、课程内容
(1)情商十项
(2)EIAG模型
(3)游戏实践
3、个人成长篇
1)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自信是情商十项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元能力,如果经常给孩子负面的暗示,比如你怎么总是慢吞吞的,你怎么老丢三落四,那么孩子就会真的一直都慢吞吞丢三落四。有种效应叫“习得性无助”。
学会夸奖孩子,不要夸你真棒真聪明,而应该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夸事实不夸人格。
2)朋辈的支持
作为二胎妈妈,特别容易走入歧途,由于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再加上两个娃牵制很多精力,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时间,导致情绪不稳定。跟同事在一起吧,大多讨论工作上的事,顺便再聊点八卦和家长里短;一些妈妈群也沦为老公和婆婆的吐槽群。但在这次家庭情商陪练师训练营以及七天情商小达人训练营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妈妈。大家积极分享先进的育儿理念和自己带娃的经验。鸡娃先自鸡,育儿先愈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在慢慢修复。
群里印象很深的有我们耐心细致的班长牙牙,有学霸妈妈晗妈,有擅长手绘的泡妈,有做得一手漂亮手帐的养妈,有擅长思维导图的一万妈,有作图高手珊姐,还有让我打开绘分享大门、自称是学渣却逻辑思维行动力爆棚的小筷子妈。三人行必有我师,她们每个人都是我成长的榜样。
3)个人成长
有段时间,我对鸡娃特别焦虑,每天必须完成英语学习和认字,娃幼儿园回来再等我下班到家时间非常有限,古诗词没有时间跟读,绘本没有时间阅读。导致娃非常排斥英语跟读,一跟读就紧张,用小眼睛瞟着我的反应。
经过这段时间训练营学习,妈妈们的示范与支持,我鸡娃启蒙的焦虑感渐渐消失了,遇事基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连亲戚朋友看到我跟俩娃的日常都连夸我带娃有耐心。对于学习,我开始放手,她反而能跟读的很好,我给予鼓励,她更有自信,进入了良性循环。
最后感谢陆老师和思嘉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班长牙牙的不厌其烦、细致解读,感谢各位妈妈们赋予我的的满满正能量。咱们下期训练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