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是杭师大刚落成的大门。读了四年大学,校门终于要建好了,但我要走了。如果说四年大学的时光让我有什么特别的收获,其中之一该是读书的习惯。奇葩大会上一个读书会会长说,读书,是件要命的事儿。他在书中找到了人生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甚至在重要的时刻有峰回路转、扭转乾坤之势。然对我一个中文系的学生而言,读书是什么呢?我觉得阅读并不像这位会长所言的如此功利。我想读书大概是灵魂安静的时刻。那个时候你静静地听大师对你讲话,然后你会有自己的思考,读着想着,然后你在文字里遇见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伤痕,或是看到了一些生命改变的可能,又或者是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不免落泪。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在榻榻米上斜躺着看一本喜欢的书,最好还有一点阳光和一杯凉白开。在我看来,读书绝不只是把书上的字一个个映入脑海而已,毕竟你的头脑不只是一个机械的放映机。当我们无法专注一本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映入了一个个方块字,可我们却丝毫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嘴巴一张一合,却丝毫听不到他的声音。这就不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第一步应该是读了,想了,也许还有读不懂的地方,但总有些文字、有些句子落在心上。这还不够,你透过这些文字渐渐看到了自己。在读C.S.路易斯的《返璞归真》时,你很容易就会想到自己,因为我们就是他笔下那个自我中心的人。在阅读的间歇时刻,你甚至浮想联翩,你甚至想到很远的事情。关于成长的小说尤其让我有这种感觉。在《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女主人公弗兰西仿佛就是某个侧面的我,不免有怜爱之感。这还没完,我以为阅读真正完成的时刻还在于有一个表达的过程,或者以文字的方式,或者以交流表达的方式。那是对阅读内容的重温,也是对自身思考的整理。因此有心弄一个小小的读书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是那么固执地期待,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的小火花,还有真理点亮的一点烛光。
再说说读书会这个想法。一方面是因着在杭州参加过一次读书会,当时讨论的书籍是《人之废》,在场的人身份各不相同,但以此书为契机谈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想法与反思。我作为一介晚辈,心中暗流涌动,没说太多话,但却为大家的心声而感动。我在想,在一个物质绑架灵魂的时代有这样一个时刻可以表达心灵想法的平台可真好。齐宏伟老师说,人是有肉体的灵魂,他终是把中心语放在了灵魂上。我在听到他这句话时真有喜极而泣之感。我并非贬低物质,而是期待着我们可以透过文字遇见一个更真实的自己,那个自己是被匆匆的生活淹没了的自己,这个自己愿意思考一些永恒的、灵性的、精神的事情。
另一方面办读书会更是自己的私心。我要离开我无比留恋的大学了,我选择了延迟两年去读研,考研也许只是对于现实的某种微不足道的挣扎。我知道我很有可能再回不去大学,即使回去,也不再是那种纯粹读书的心态了。我告诫离开大学的自己,不要丢掉读书的习惯。读书不该是被神圣化的事情,而应该像吃喝拉撒睡一样平常。当我住着舒适的大房子,开着爸妈的小车在各种琐事里穿梭,有着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娱乐设施,不再有大学时代的书友,甚至还有不少可以挥霍的时光时,我能否好好拿起书来看呢?我能否再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呢?毕竟环境给我的影响那么深,那么真。
同样我也想问问读到我文字的你,阅读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在文字的反射下,你看到的是一个忧愁无力的自己,还是一个不失盼望的自己呢?在这样一个读书会的平台里,我真希望能听见你的声音,你的思想,进而了解你的生命。
说了那么多,就再多说一句。如果可以,借着读书,一起成长吧。既然开始了,就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