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一家商务公司合作,这家公司介绍了一个项目线索,我们要组成一个联合团队去跟客户沟通。去之前,这家商务公司提出来要平摊商务成本,每家承担大概几万块。虽然这家商务公司声称该项目拿下来的可能性超过80%,但是我们做了一系列评估,最后放弃了该项目。
我们跟这家商务公司是第一次合作,双方并没有建立信任,在商业上的很多问题并没有达成一致。我们没有直接接触过客户,所获知的客户信息均来自这家商务公司。这些信息究竟是真是假,我们完全不知道。虽然这家公司告诉我们,这个项目拿下来的可能性超过80%,这个80%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于这家商务公司本身的信任度并没有那么高。
如果我们对这家商务公司的信任度是80%,也就是我们基本上信任这家公司,认为这是一家靠谱的公司,那么对我们而言,该项目拿下来的可能性是64%;如果信任度是20%,则该项目拿下来的可能性只有16%,这意味着我们基本上认为这是家骗子公司,而所谓的项目是一个骗局罢了。
在这件事情中,我们评估下来的结果是认为这家公司行骗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放弃了该项目机会。至于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就不可而知了,也很难明确知道。
对我们而言,这件事情真相是怎样不那么重要;事情最终结果本身,也不算那么重要,结果出来了也就出来了,不可改变也无需改变。事情过程中,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思考以及思考带来的收获,对我们以后面对类似事情的决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在这件事情当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建立对这家公司的信任度的问题。
通过查询工商信息,我们可以确认这家公司是正规注册的商业公司;我们也拜访过这家公司,有人有场地;网上调研了这家公司,没有什么负面的消息。从各种角度看,这家公司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即便这家公司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依然不能相信这是一家靠谱的公司,依然无法与这家公司建立起信任关系。为什么呢?因为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普遍缺乏相互的信任,介于可信可不信之间的,我们宁肯选择不相信。为什么会缺乏相互的信任呢?因为行骗的成本很低,而维权的成本相对较高。
我们与人合作,有各类合同、协议做约束。这些白纸黑字的合同、协议,看起来很明确,但它们往往只明确了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愿意遵守的约束。信息在一定时限内总是不对称的,在合作中,也总会有些信息是各方各自想要隐藏起来而不愿意公开的,比如价格、技术等。因此,这些白纸黑字的合同、协议,只是一个君子协定,实际上对于各方合作并没有非常有效的约束。
就算这些合同、协议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以国人的聪明才智,每份合同、协议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和深坑,深究起来不知道会怎样。就算没有陷阱和深坑,很多合同、协议最终说来也只是白纸一张,说推翻就推翻,因为推翻这张白纸黑字的成本很低,而要维护它所约束的权益需要投入的成本太大了。在维权成本高的情况下,出现小偷小骗的情形,人们都不愿去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做维权。因此,人们就会认为凡是可能出现欺骗的地方,都当做一定会有欺骗;凡是可信可不信的地方,人们就倾向于选择不相信。
在国内的商业环境里,所谓的合同与协议,往往是合作各方建立了信任关系以后,走的一个过场的形式而已。类似的,国内企业的很多会议,并不是用于讨论问题,问题早就在会议之前讨论完毕,会议只是走个流程,正式告知各方最终决议。所以,与人合作,首先要合作各方建立信任,这个信任也许跟具体合作的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常常是我信任你这个人而后才信任你做的事;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才是具体合作的内容。信任没有建立,所有的合作都是虚假的。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我们要考量合作方的真假,与合作方建立信任关系。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站在合作方的角度看,我们如何能够让别人相信我们,如何快速的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呢?最为有效的策略是两个:
其一、寻找强大的信任背书。找一个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为你做信任背书,比如第三方诚信认证体系的认证、有公信力的知名企业担保、双方都有合作的中间人或中间企业的介绍等。为何信任背书能够有效的建立信心关系呢?信任背书的存在,构建了一个小体系。在这体系里,你只要出现一次欺骗和违约,就不可能在跟体系中的任何人或企业做合作了,其欺骗和违约的成本很高,相对的诚信的成本就比较低了。人们总是愿意去做成本低的事情,而不会选择成本高的事情。很多人做生意,往往是跟熟人做生意、跟朋友圈子做生意,就是这个原因。
其二、从小处入手尝试合作。如果没有信任背书,或者说信任背书不足以让合作各方能够建立足够的信任,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选择很小的一个点,双方尝试进行合作,在实际的合作中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因为选择的合作点很小,把风险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合作各方都可以接受。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了解,逐步的建立信任关系,双方的合作可以逐步的扩大。实际当中,各种企业的真正信任关系的建立,都是在真实的合作当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信任背书只是提供了一颗信任的种子罢了。
国内商业环境下,信任或者讲诚信普遍缺失,整个商业环境的运营成本很高。这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机会。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必然是国内商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这个大趋势,可以做的商业会有很多,当然这也是一条很难走的路——人心总是难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诚信体系的建立,欺骗和违约的成本在逐步的上升,伴随着的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成本在下降。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违约和欺骗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做企业始终要放弃一些安全,追逐一些风险,把握一定的机遇。
(3)
在任何商业环境下,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是一定存在的。
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情况,对合作的各方企业而言,就会存在相应的风险。除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的风险之外,还会涉及到其他一些随机的风险。企业,始终是在风险和机遇的抉择与平衡当中,艰难的前行。
回到开篇提到的我们与商务公司合作的故事。我们对这家公司做了一系列的调研,前前后后跟这家公司做了几个月的接触。我们对这家公司的评估,其实不是一个80%靠谱与20%靠谱的区别,而是55%与45%的区别,靠谱与否只在一线之间。我们没有真凭实据证明这家公司一定是骗子公司,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相信这家公司就是一家靠谱的公司。如果相信这家公司靠谱,我们会有一定的概率被骗一些钱;如果认定这家公司是骗子公司,我们也将有一定的概率错失一个大项目,一个机遇。
问题就在这里了: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情形下,我们将同时面临风险与机遇,我们应该如何抉择与平衡呢?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玩德扑。德扑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策略性游戏,影响你在这个游戏中能否胜出的因素很多,比如牌面的大小、你底牌大小、你赌本的多少、你心理承受能力等等。玩德扑时,常会面对的一种情形是:你有一副好底牌,与牌面构成的牌也很大,比如顺子;但是,牌面上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出现同花、葫芦乃至四条;就在这时,桌面上有人下了比你大的注,声势比你凶猛;这种情形下你该怎么办呢?也许这人真的有大牌,想要赢你一笔;也许这人只是在Bluff,想把你吓跑。你到底是要跟呢,还是要放弃呢?
我德扑玩的不算好,有玩的很好的朋友告诉我,要想在德扑当中赢多输少,你需要有自己的一套玩法。多数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套路去玩,偶尔的时候跳出自己的套路,玩一些超出人们意料的玩法——让人们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是按照你的套路来,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走不寻常路线。另外一个高手朋友干脆直接告诉我:想要在德扑当中最终能够获胜,只要记住一条就够了——在没有大牌的时候不输或少输,在有大牌的时候一定要痛痛快快的赢一把大的。我现在的玩法,就是结合这两位朋友的建议,依然玩的不是那么好,原因在于对风险和机遇的平衡尺度的把握没掌控好。
不管怎样的玩法策略,德扑玩到最后,就是一种赌博。你手里有一副不错的牌,但牌面上有一定概率出现比你的牌更大的牌,你需要结合牌面的状况、各玩家下注的情况,去判断你赢得概率有多大,你输的概率有多大,同时还要清楚为了赢你需要冒多大的风险,因为认输放弃你需要承担多大的成本。这些事情想清楚的时候,才是你做抉择的时候。如何做抉择呢?怎样做抉择都是对的。你下注赌一把这没错,你放弃认输这也是对的。只要你的抉择是你的抉择就好,更重要的是你要愿赌服输,承担自己的抉择所带来的结果——很多时候,输不是让你最痛苦的,“如果我选择另外一个方向就好了”这种悔恨是最痛苦的。
我们与商务公司的合作,跟玩一把德扑是类似的。最后时刻,我们评估风险与机遇,我们要赌一把。我们最终选择了放弃,是一种偏保守的策略。没关系,这没有错。虽然失去了一个机会,却也可能让我们避免了一些损失。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接受我们自己做的选择,不因为我们的选择所带来的任何的预期的错过和损失而懊悔。
多数做选择的情形都是信息不充分的情形,我们都要面对类似德扑那种抉择,需要考虑是否要冒风险,要冒多大的风险。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怎么把握一个度,太过于冒险,可能损失过大,满盘皆输;而太过于保守,就会始终打不开局面,要么输,即使是赢了,也赢的很少,没能够把握住机会。
如何平衡风险与机遇,如何掌控这个风险的度,我们玩德扑需要考虑,我们做企业更需要考虑。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能承受的、适合自己的风险承受度,在这个风险承受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自己的一套玩法策略——确保平常状态下不输或少输,机遇来临时,抓住机遇,赚一把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