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仿佛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却很难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对所有事情东挑西捡,却很难全情投入到任何一件事情上去。为什么为是这样呢?
①
前几天在上班摸鱼的时候逛知乎看到讨论关于“豆瓣影评的可靠性”的问题。
有一个回答的大意是:“我们习惯于看完电影之后在网上搜索别人的高赞影评来思考分析”。可能是刷短视频时留下的坏习惯,看到精彩的视频第一步就是打开评论。我们好像渐渐的习惯于这个动作,放弃自我思考的过程,更乐于直接索取别人的观点,直接选择一条趋同,作为成千上万附和观点中的一员。
这个回答如同当头棒喝,直接撕开最后的遮羞布,把我思考的惰性赤裸裸的挑明,不给任何辩解的机会。就在我看到这篇帖子的前一秒,我还在搜索关于去年热播剧《沉默的真相》的评论和分析。
记得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叫《我的团长我的团》,由当年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拍摄,高度还原的战争场景,演员精湛的演技,真实的战争故事改编等诸多魅力,吸引着我一直观看下去。一边观看一边跟朋友讨论:“这部电视剧真的被低估了,简直是抗战片的标杆”。看完后按照惯例去豆瓣看评分,评分给我泼了一大盆冷水,不到6分的豆瓣评分。评价几乎一边倒的:“一群衣衫褴褛的老兵,台词粗俗不堪”,比起《士兵突击》的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炮灰团”是如此的不讨喜。
在没有经过思考的和自我怀疑后,我也人云亦云的写下了我的点评,也就是所谓的“大流”评论,也没有把我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自然而然,他人看到的也并非我真实想要表达的内容。
如今再去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豆瓣评分已经9.5分之高,影评也不再是一边倒的吐槽和批评,而是有了带着历史和人性去看待战争的思考。一部好的作品最终没有被掩埋,深感欣慰。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暗自决定,一定要把思考的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②
与其说是从众,不如说是失去了对立思考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没有思考分析的能力是不会接收内容,没有表达能力是不会输出内容。
在日常的生活中,偶尔看到精彩至极的作品,煞有介事的要来写一下自己的评论,下一秒就会被自己贫瘠至极的表达所折服,“好看”“太厉害了”“好有趣啊”,所有的表达基本就止步于此。于是又打开了评论,边刷边想“我想说的都被别人说了”“他表达的也差不多就是我想说的那个意思”。
日复一日,在失去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分析的对象从作品的本身,也开始转向其他人的输出逻辑体系。没有表达能力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构建清晰、完整的思维体系,知识没有产生耦合,乱作一团。
不去看他人的评论,好像就无法独立丈量一个作品对自己的价值,潜意识里认为有那么多的的观点,还有那么多人趋同,那总是有道理的。判断价值的标准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逻辑和思考得出来的,那以后的方向注定就是模糊不清的。
无法转化知识为逻辑思维能力,就只能吸收他人观点。这也许就是有人可以通过知识实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而我们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逻辑总结都完成不了的原因。
③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偶像剧、明星、娱乐圈、微博热搜、游戏、阶级对立、情绪煽动等等信息,但这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和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会为我们带来任何价值。
奇葩说第一季播出的时候,眼前一亮,毕竟这算是一档有价值和内涵的综艺,而这在当下却是非常难得的。但现在的奇葩说,你仔细看几期就会发现,煽情强过了思辨,逻辑让位故事。观众并不在乎逻辑和思辨,只关心谁更有段子,谁更声情并茂。
唯一一个思考角度,逻辑论证都极为优秀的选手陈铭,被安排上“鸡汤王”的称号,“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成立节目向观众传达的人设。如果我是陈铭,我非常不喜欢这种感受,于我看来是一种曲解。
脱口秀大会上,得票较高的往往是类似杨笠这种创造性别对立的或是思文这种具有极强对他人具有攻击性的段子,类似庞博有关于动物园也要996吐槽当下996福报文化的段子,却是效果平平。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观众不会去思考,只能理解这些。
现在的媒体,靠爆照、编故事、造谣获取流量,博取了公众的关注。科普专业知识的内容得到了平台的扶持,浏览量也寥寥无几,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又会怎么选呢?
麦克卢汉说过:“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社会,我们选择了接受什么内容,内容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我们。
④
愿意深入思考,愿意看文章的人,本身就是小众。
我们喜欢的是什么呢?娱乐。接收内容就是为了放松,最好直接输出结论给我,不要让我动脑子。我们生活中有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综艺、娱乐八卦、网络游戏、热点舆情等等。在当下,想要保持专注,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困难得事情了。
一个你每天可见的热点资讯推送,背后都是一个运营团队群策群力,带着专业的心理学作为支撑,用尽了各种文案的技法,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
一款网络游戏,用各种大数据,通过声音、画面、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类研究人性的科学支持和指导下,精心打造,其目的又是什么呢?为你创造一个消磨你时间的虚拟空间。
一个媒体的内容,修改无数次,精选调制,其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大众在接收内容的时候沉浸进去,忘记了思考和时间的流逝。
反观学习和独立思考,绝没有这么强大的阵仗,将触达成本降至这么低。这就是媒体推崇消费娱乐文化创造出泥潭,就这样,我们总是在接受各种各样的爆炸信息,趋同内容的引导时而悲、时而喜,极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再难专注的做一件事情,对触手可及的内容东挑西捡,不再全情投入思考,阻断了希望,活在别人设定好的框架里,停止思考,失去独立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环境。
⑤
谁掌握了自己的习惯,就掌握了自己的思考。
为自己设定目标,拒绝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习惯了轻而易举的娱乐自我,就会逐渐对这种娱乐脱敏,你就会需要更深入的娱乐来自我满足。反之,愉悦感更少、行动力要求更多的——如学习,独立思考,自然也就更不愿意去做了。
学会反思,不轻易地趋同别人的观点,在娱乐放松的时候,对信息的接收学会过滤,拒绝全盘接收。
掌握自己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立自我思维逻辑体系的时候必然伴随着痛苦,可在日常中接收任何信息都尝试着做一些改变,而不是在每次遇到新的问题时,惯性打开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