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人文(2019.7.23)

  话说人文

      日本文部省在对过去30多年的教育反思中,认识到走过了一段“教育荒废”之路;为了迅速赶超工业文明,忽略了对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需求,导致一些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反而变得沉沦。比如试图大规模杀人的奥姆真理教,其成员中竟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各大学的尖子生。国外还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智商在起作用,但是要做一个完整意义的人,当好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更多的是情商在起作用,而我们教育对情商的培养还很欠缺。再从社会需求来看,不一定有最优秀的成绩,但是一定要有学习的能力、意识、灵性和悟性,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自控能力、团队精神等。

      其实这些要求与我们大学的招生也是非常一致的,譬如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老师有着自己对自主招生的看法,他认为自主招生不是降分而是为了尽可能地你面因机械的唯分数录取而导致优秀生源的流失。而优秀的含义应当是指学习成绩以外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一个人在团队中所体现出来的亲和力、调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单纯学习文化课程是培养不出来的,而且其中的人文素养又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社会发展,竞争激烈,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是社会环境要求你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一方面你又不坚韧,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两者形成的差距恰恰需要的就是人文的关怀。有人曾经做过学校是什么的调查,小学生回答是:“一块空地加几座房子,加一道围墙。”初中生回答是:“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地方。”高中生回答:“学校是教师最得意的地方,想批谁就批谁。”同样在一次全国的校长培训班上,专家让校长用笔画出学校,校长们画的也是教室、操场、食堂等,缺少的就是活生生的人!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传授知识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人文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教育只为高考暴露出来的最大弱点就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漠视,即便是所做的心理辅导等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其根本的出发点也绝对没有放在促进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的形成上。实事求是地讲,即便是学校里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在很多时候也是知识性高于德育性,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文德育内化的规律。所以人文关怀的缺失就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学校重视各学科知识的教学而非人文关怀,一方面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为的是考试升学,考什么学什么,沉醉于题海而导致的人文视野狭窄,当然更有校长、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说得过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的确“目中无人”!

      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专家们的一致回声是:她意味着可以培养身心、塑造完好人格,不仅仅是有用,而且管你的一生,你的社会发展前景,你的中华民族根。综观世界史,人文精神犹如红线始终贯穿于人类文化发展。全面发展、全人发展、个性发展、文理交融,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精神,内铸气质,外塑形象,引领学生追问生命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追求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活跃的科学思维方式等。譬如关于使命感,于漪老师曾说过:“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其共同之处就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在的学生如果家里房子破了,能自己动手修缮已经很不错了,恐怕很难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可能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为理想而舍弃一切的豪情。”

       惟有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人性光辉方能闪耀。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他就无法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生命不可规范,难以预设,但是可以熏染,我们的学生太需要人文的关爱。国际教育研讨会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笔者坚信这些主要特征离开了人文教育是绝难实现的。让我们对文化内涵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认同,以此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毋庸置疑的是人性的养成需要人文的教育。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人格才能影响人格,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所以也只有人文才能告诉人类应该干什么。当教育本身不再单纯以提高学生知识面、提高做题能力、培养学生以升学为目的的时候,教育才会走出缺失了人文的死胡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说:人文精神从何而来?来自历史文化发展的积累。专家们倡议要将经典通俗化,甚至可以用漫画的形式等,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到文化经典。为应答学生因为人格缺失而产生的“成长的烦恼”,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也特别突出的注意了这一点,并提出让高考为课改服务,把教育教学的真正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做人的角度。当然人性养成更需要的是,不仅教师自身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善于诠释出文化的理念,在厚重深邃中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个契机必定只能存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于师与生互动之中,存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中,大概这应是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2019年7月23日,《光明日报》08版有个专家对话《新文科,哪里“新”?》,专家孙正聿指出:新文科的“新”,首先应当是文科的教育理念之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某种人”的统一;教学内容上,努力实现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教育观念上,努力实现提升能力与人格养成的统一;人才评价上,努力实现“上得去”与“下得来”的统一。人文科学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文明为伴的人,因而需要全面地培养人的德行、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文科教育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门技能,以成为能够从事某种工作的“某种人”,而且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自己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开发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理想,使自己成为“人”。文科教育是个体认同历史、社会和时代的基础,也是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同个体的前提。新文科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培养“某种人”与培养“人”的统一,使受教育者真正与文明为伴。

      期待,人文教育开启新的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