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下午,由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策划的心心相印计划:“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讨小组”全国大型公益行动呼伦贝尔第二次活动如约开展。一共有14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包括6位老师、5位家长和3位心理学爱好者。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大家畅所欲言,进一步思考和研讨如何有效地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按照之前的流程准备,此次活动的主题应该是“青少年案例分析与分享”,目标是通过扮演问题的遭遇者和问题的协助者,来设身处地的反思和领悟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思路等,提升自己的育儿共情能力。在案例的分享中,发现问题背后的真实逻辑,尝试探索新的可能。提升访谈技巧,学习辅导流程。
活动一开始,因为加入了三位新成员,所以大家又互相认识了一下。然后就轮流分享了上一次活动作业的完成情况,很快就投入到了团体小组的场当中,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分享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家长,自己在亲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准备如何调整。看到大家准备的都很有想法,我给每个人的分享时间都比较长,这样就影响了下一个环节,所以,我并没有按要求带领大家完成活动流程。虽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大家分享的时候,也有表演,但是,我觉得在这次活动引领上,我完成的不好。不过,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探讨,大家还是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各种思考,也算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标。
各位小组成员不仅在研讨过程中,积极思考,交流感受,在课后,也都交流了许多自己的感受。有成员说,"第2次的活动,我感觉我说的比第1次多,不再像第1次那么紧张了,第1次参加活动的时候觉得老师特别多,然后我很有负担,通过一节课程了解下来,原来所有的老师都那么平易近人,改变了我对老师以往的印象。所以说对第2次课程自己觉得表现的很满意。"
还有成员说,"第二次活动,感觉收获很大,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也是断断续续,学习了的知识,没有及时的消化和巩固,更提不上灵活运用,在次参加活动,不断的强化心理学知识,把这种思维长期的潜入思想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感谢为活动付出的所有人。"也有成员表达了参加两次次活动的收获,"家长能真的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其实挺难的。我们在用着传统的模式教育着孩子。用我们以为的爱的方式,爱着我们的孩子, 其实我们孩子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爱 ,所以我们这样的爱反倒成了伤害。我们以为的爱 ,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的一种需求 ,并不是孩子的需求 。我们现在说的孩子缺爱,所缺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爱。想一想,家长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他们真正缺的是哪一方面的爱。我们现在的爱基本上都是带条件的爱 。爱是情感上的沟通,爱是一个动词,流动的,不是死水。更不是我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 ,你就应该好好学习 。不只是孩子吧, 成年人也有需要爱 ,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有情绪 ,何况孩子呢 ? 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 ,就是孩子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他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得到他的满足 ,所以就出现了各种问题……似乎感觉自己学习的步伐,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了。"
有一位教师的成员说到,"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自诩还是比较擅长思想教育工作的,但空洞的道德说教,对初中孩子来说,收效是甚微的,有很多家长向我请教如何管理孩子,我也给不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归结为责任问题,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许多心理问题是不能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的,在学校里我好像就走进来这个误区,这是收获,也是思考和反思,渴望从大家这儿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有一位家长说,"感谢孩子给她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看到大家的分享,真的感受到了我们此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希望以书为载体,以研讨为主要形式,我们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见证彼此的成长。
12月6日,韦老师针对第二次活动又进行了督导,我也申请了。虽然最终没排上自己,但是收获依旧很多:1.要敢于展示自己的不足,才是真正客观认识自己的开始。2.情感可以流露,思路不能马虎。3.只有先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是成长的前提。4.学习没有止境,要想做好团体,理论和技术都很重要,缺一不可。4.做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的人,做一个有行动有能力的人。5.做团体需要关注到物理场(看环境),关系场(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心理场(看大家的反应),顾场(顾全大局,观察场动力)。还是韦老师那句话,"你会什么技术和理论不是最重要的,你是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还是要继续提升自身的心理资本和素养。
每一次的活动对我自己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在带领研讨小组的活动中,也发现了自己诸多的问题。希望用实践和反思让自己不断的成长。同时,也能带领小组每一位成员踏踏实实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做出一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