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面对一方情绪激动的孩子、恋人、朋友,另一方耐心甚至很用心的讲道理,希望为对方分忧解难,结果却是心与愿违。
原因很简单,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人脑分管情绪与思维的区域根本不在一个地方,人脑供血的规律是先满足情绪,后满足思维——这也解释了思维慢于情绪,及为何运用思维进行学习、分析,十分耗费能量的原因。
可想而知,要求一个情绪激动的人进入思维的分析,不仅十分艰难,甚至在勉强思考时,情绪更加失控。
可行的方法是先削弱对方对情绪的加持,先解决情绪再进行分析、解决事情。
对付孩子的方法比较简单:成为对方情绪发泄的容器;拥抱加以安抚;转移引发情绪的焦点,如孩子愤怒时用开心的事物移开注意力的关注等。待确认情绪平复,再加以说理分析。
对付大人也可用以上方法,区别在于大人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平静很容易。大人与大人之间往往事情比较复杂,情绪周期长。维持情绪平静没那么简单,甚至被拖入对方情绪的漩涡,反受其害,这也是一再告诫勿交负面的朋友、远离负面之人的原因。
掌握了情绪脑与思维脑运作的规律,也可用于个人的决策选择,即不要在情绪低落或亢奋时决策,也不要听信他人热血澎湃的承诺,一旦情绪消退,回归思维,都会意识到各自的漏洞或错误。
针对个人,情绪除了作为反省的入口,更应主动运用思维学习与分析,提前的能量消耗,反让情绪成为训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