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如龙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
他,是忠义的化身,是“奸诈的小人”。他一生曲折,最后却落个凄惨的结局。他是那样的非凡,又同样是一个为社会所勒的可怜之人。若问“他”为何人,就是那一百零八位好汉的领袖——宋江。
我想,他这一个又一个事件,这样的结局,终是围着一个“义”,可惜,可惜,可惜......
许多人说,他杀了阎婆惜,文武亦不双全,不过是处心积虑的一个奸诈小人罢了,但我认为,并不如此吧。
宋江起先是个郓城县刀笔小吏,却是胸怀大志,忠于朝廷。他“只好结交江湖上好汉”,故重于做人,征服人心。他仗义疏财,在江湖上,愿意做好事,扶危济困。他是个小官吏,但上通官府,下结豪杰,又在家中挖了地道,居安思危,也可见他的不简单,他的智慧与谋略也并不一般。
宋江是个仗义英雄,但也就因为这个仗义,引起了许多事情。第十八回中,晁盖犯事,他并没有大义灭亲,而是为了“仗义”,选择了包庇晁盖,掩护他逃离。他表面上为知县出谋划策,事实上却为晁盖逃跑争取了时间。这也许是个开始,是个导火线,让他为了“义”而逾越法度。既然是导火线,必将挑起事端。
这件事情以后,他就杀了贪得无厌的小妾阎婆惜。杀人是重大的罪过啊,他便躲进事先挖好的地道。当然这样是逃不过的,他得另寻出路。这“孝义黑三郎”自然不会连累父母,教父母告了忤逆,不与家里来往。
这是一个转折点,宋江忠于朝廷,却逾越了法度,他想要报效朝廷,所以他决定发配江洲。此时的宋江是很矛盾的,他选择了忠。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浔阳楼上反诗,谁料惹来杀身之祸,最终是梁山好汉将他救下。这是他上梁山的根本原因,道:“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他惹了大事,这才迫不得已上了梁山。
其实我认为宋江是个很复杂的形象,他守孝,他仗义,他忠义,但终不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他的“忠”胜过他的“义”,他始终在等待,他希望回到朝廷,一直坚持想受招安,那颗报效朝廷的炽热之火从未熄灭。在大败辽军后,吴用曾提议“弃宋投辽”,他却道:“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事实上,招安对于许多英雄好汉来说是没了自由,受那些个大臣皇帝的差使,他们完全不必如此,只是他那忠义啊。
宋江这个形象是饱受争议的。奸诈的小人,是啊,他杀人却逃跑,背弃了忠;他毒死了李逵,背弃了义。但是,他仍是一个负责、十分有凝聚力的领袖,也称得上是位英雄!
八二汪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