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轻合,校车启动。
我与孙女“分手”,车窗合掌处,留下白雾描边的手印,像是稍纵即逝的密码。
我学其他家长,step aside,与车内的孩子目光对焊,用拇指和食指推嘴角上扬,提示她多微笑,并不停地向她挥手,直到车转弯,消失在维多利亚港薄雾的晨光里。
孙女八岁,最近转学到香港最贵的国际学校(学费二十多万),每天得六点起床,先坐半小时地铁到九龙,再坐半小时校车到学校。
太远了。孙女每天早睡,还是免不了清早的忸怩赖床,直到父母连哄带吓、恩威并用,才揉着惺忪的眼睛,像根腌白菜被我牵着出门。为了孩子每天多睡会儿,儿子儿媳正在找房,准备搬家。
我小时候在农场上学,从未享受过家长接送。近啊,几步路,蹦蹦跳跳就到。安全。还好玩——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石子与路边的小狗对骂,用口哨与树上的小鸟调情。
后来,送学,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豪车如龙,熙熙攘攘。家长们“执子之手,送到门口。脑袋摸摸,送你上车。”
论是送进校门,还是送上校车,往往是孩子进门上车,家长便转身离去——使命已达,该干嘛干嘛。
哪像香港的家长,还恋恋不舍地站在车旁,与车内的孩子隔窗无声互动好久。车走远了,才悻然返家,或脚步匆匆地赶去上班。
第一次送孙女上学,看着别的家长如此,觉得香港人太矫情、太拖泥带水、太婆婆妈妈,简直是浪费时间:上车了、安全了,还不够吗?天天腻在一起,多少话说不完啊?又不是远行久别,几个小时后就再见,像这样虚等,烦不烦?再三告别,尬不尬?说好的香港快节奏呢?
直到了解了AI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教育,才似乎识别了那些挥舞的手势。
人能体验,AI只能经验。
类人不是人类,它能算出眼泪里的盐分,却测不准拥抱的体温。
知识AI可授,唯爱需亲传。
车窗上37℃的手印,何尝不是人类写给AI的情书。
有一天,我会挥手淡入晨光薄雾。牵你登车、为你点烛,乃至挽你踏上红地毯的,也许是一条机械臂。
孩子,你会想起校车旁挥手的爷爷,那37℃的手印,还有那收不回的目光吗?
维港的护波堤,酷似送学人张开的两条手臂。我边散步,边揣度着拍岸海浪的絮语,看海风把晨雾织成婚纱,轻轻搭在对岸钢铁大厦肩上。
当校车化作一叶踏浪的轻舟,迎着朝阳,驶出我的臂弯,融进金色的大海,对岸玻璃幕墙也金光闪烁,像送学人期许的目光,向如梦初醒的城市,向雾霭飘渺的时代,向硅基与碳基共生的未来,轻轻道一声“早晨”!
(注:"早晨!" 是香港人问早的用语,应是“Good morning”简化为“Morning!”的翻版)
2025年02月06日 香港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