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的农户家姓冯,两夫妻六十多岁,我们叫他们冯叔冯姨,两个人养着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也不经常打电话回来。孙子十岁大白白瘦瘦,孙女两岁大却黑黑胖胖,连两个人的脾气性格也不尽相同,一个人畜无害,一个却泼辣任性。后来才知道这兄妹是同父异母。在男孩七岁大的时候,爸妈因为性格不合,常年分隔两地等因素离婚了,男孩的爸爸得到了抚养权。仅仅相隔一年时间,爸爸经人介绍与邻村一位同样离异过的女人再婚了,不久男孩便有了妹妹,更有甚者,现在爸爸和新妈妈又是分隔两地,联系也不频繁。
这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从男孩的口里得知的,当他努力组织自己匮乏的语言向我们解释这一切时,表情就像讨论今天的天气一样波澜不惊,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小心翼翼。身为旁观者者的我们却看不下去了,纷纷化身为道德伦理的捍卫者指责大人这种极不负责的行为,怎么能对婚姻这么草率,孩子太过无辜等吧啦吧啦一大串“正义之词”脱口而出,全然不顾男孩的感受。
自从听说了小孩的身世之后,为了不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在平时相处时候我们就避免谈论到他父母这些话题。相比较妹妹而言,对他多了几分耐心和同情。有次在散步的时候,他突然对我们说,他妈妈要回来了。是新妈妈要回来了。他自豪而兴奋的模样让我们有种他亲妈妈回来看他的错觉,但是这欣喜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小孩的心思很简单,他没有父母离异后的悲天悯人,拥有两个妈妈为什么一定就是件可悲的事呢。而剩下的更多是疑惑吧,他不理解大人为什么这么爱瞎折腾。至于他之前说到爸妈离异的事情时小心翼翼的语气,恰恰就是不想让我们戴着“有色眼睛”看他。
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强加到别人身上,总是抱着“我认为你很可怜”的想法去对待别人,其实这不过是掩盖那自己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感罢了,因为他人的处境比自己要悲惨,便对他人强行施舍同情心,却没有考虑他人是否需要自己这廉价的怜悯。现在想想当时一厢情愿乱发“同情”牌的我们真是太过滑稽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