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原著:沈世钧的母亲,到底有多厉害?影响了他一生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半生缘》原著,为了沈世钧和顾曼桢的有缘无分而深感遗憾。世钧放弃了和曼桢一起在上海闯事业的约定,回老家继承家业,一开始我认为是世钧性格懦弱,犹豫不定,以及对爱情的不笃定。现在我发现其实根因是其母亲的态度,世钧的这些决定都深受母亲性格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母亲常常觉得她的儿子是她自身的一部分。通过她的儿子,她才和生活的整体紧密联系。

所以母亲、特别是老年之后的母亲,过分地依赖儿子。在中国,特别是民国初期,女性地位极其低下,没有经济独立能力,下半辈子就靠儿子生活,这样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沈世钧的母亲就是典型代表。

原著中开始就这样交代世钧的家庭背景:

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必有一次不痛快的事情。家里等着父亲回来祭祖宗吃团圆饭,小公馆里偏偏故意地扣留不放。母亲平时对于这些本来不大计较的,大除夕这一天确实例外。她说“一家人总得像个人家”,做主人的看在祖宗的份上,也应当准时回家,主持一切。

事实上那边也照样有祭祖这一个节目,因为父亲这一个姨太太跟了他年份也不少了,生男育女,人丁比这边兴旺些。父亲是常年住在那边的。难得回家一次,母亲也对他客客气气的。惟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约也因为这种时候她不免有一种身世之感,她常常忍不住要和他吵闹。这么大年纪的人了,也还是哭哭啼啼的。每年是这个情形,世钧从小看到现在。今年倒好,不在家里过年,少掉许多烦恼。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急景凋年的时候,许多人家提早吃年夜饭,到处听见那疏疏落落的爆竹声,一种莫名的哀愁便压迫着他的心。

可以看出,世钧的母亲是不受宠的。

世钧的哥哥早逝,留下一个孩子。世钧的母亲常年和世钧的嫂嫂以及孩子一起生活,属于两代寡居。两个旧式家庭妇女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可想而知她们生活是不快乐的,因为没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没有主心骨,她们内心是恐惧的。而今,只有世钧这一个成年男子,看似可以依靠,可他偏偏常年在外工作,不过问家事,她们期待着世钧能回到她们身边。

01

工作之后的世钧,初次回家探亲,母亲兴奋过度,神情恍惚,看见佣人也笑嘻嘻的,一会儿说快去这样,一会说快去那样,颠三倒四,跑进跑出乱发号令,倒好像没用惯佣人似的。世钧看见母亲这样子,他有点伤感,觉得母亲渐渐露出老态了。

母亲和嫂嫂张罗着让世钧和从小就认识的翠芝碰面,极力撮合俩人。世钧想她母亲和嫂嫂两个人在她们的寂寞生涯中,也许很乐于想象到这一头亲事的可能性。其实她们更多的是想让世钧在老家成家立业,好能呆在她们身边。但此时的世钧,心里思念的是曼桢,寂寞上头,他觉得这故乡好像变成了异乡。

沈世钧的父亲对他母亲不好,母亲的痛苦使他自己的童年罩上一层阴影。他想起这一切,就会让自己心硬起来,所以才不肯按照父亲的意思,回老家继承家业。父亲老了,大儿子已经去世了,二儿子又不肯和他合作,世钧越是看着父亲涕泗纵横,越是执意要继续上海的工作。

同时,他又想到母亲,父亲老了,总有走的时候,到时候跟姨太太这边肯定会有家产之争,这是让他头疼的事情,所以他想尽快挣钱,有能力养活他母亲。嫂嫂、侄儿,那就不必跟人家争家产了。

因为母亲,世钧决定不靠家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他这次探亲,匆匆回了上海。

02

在上海有一段时间了,挣钱哪有那么容易,原著一开始就交代了沈世钧只是厂里的实习工程师,薪水少到极点,生活很苦。后来世钧向曼桢求婚被拒绝,理由是曼桢家庭负担重,她想多挣几年钱,等弟弟们长大些,也想等世钧能在上海站稳脚跟。

恋爱一旦开启了长跑,就总会有一些考验等着,他们也不例外,世钧遇上了情敌豫瑾,开始对他和曼桢的爱情不笃定了。

碰巧世钧收到了家里来信,说父亲病重,要他速回。回到南京的世钧,替父亲跑前跑后办事,慢慢地也顺手起来了,久而久之成为了重要人物,有些事甚至不用过问父亲直接就找他办了。父亲对世钧有了依赖,也从小公馆搬离,回到了母亲这边养病。因为父亲回来了,世钧从没见过母亲有这么高兴过,看到她现在快乐到极点的神气,世钧反而觉得很是凄惨。因为他知道母亲高兴是因为父亲回来了,而父亲回来家里住是因为他。如果他回了上海,父亲一定会很失望,说不定又会去小公馆住,那时候母亲该有多么绝望。

但要是真的辞去上海的工作,曼桢又会对他很失望,她是那样重视他的前途,现在他倒自动放弃了。以前总是盼望着曼桢的信,现在世钧简直有点怕看见他的信了。

他母亲进来这样快乐,就像一个穷苦的小孩捡到个破烂的小玩意,就拿它当个宝贝。而她这点凄惨可怜的幸福正是他一手造成的,既然给了她了,他实在不忍心又去从她手里夺回来。

世钧为了母亲,还是决定去上海辞职。

在只能靠书信、电报联系的年代,交通那么的不发达,异地恋是很难维持的,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而错过彼此,遗憾终身。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低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历了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母亲对世钧的人生影响是深远的。因为母亲,世钧决定和曼桢在上海好好奋斗,带着母亲脱离苦海;可现实是那么的残酷,年轻人没有经受住生活的考验,想在上海立足没有那么容易,又因为母亲,世钧离开上海回到南京。他和曼桢,没有所谓的神仙眷侣的爱情,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底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