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古圣之“道”

文/老卢

庄子哲学中,“道”的内涵丰富,其在老子之“道”上再拓展,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齐物我。

庄子之道开创了“道”的整体性。体现在:

“道”通为一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天地万物产生后,各种事物之间涌现出纷繁差异,每个现象界的存在物,都存在着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存在物。每个事物以自己为此,以别的事物为彼,这是有偶。

庄子说:“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整体来看,“道”是不能分割的整体。

认识到了“道”的整体性和“万物皆一”,也就自然能以广博乐观心境来对待万物,这就到达了精神上的自由和无所执。

“道”物关系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庄子描述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宇宙原始状态是“无”,万物得“道”的滋养而创生称之为 “德”。庄子强调宇宙的发生是一个由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过程。

庄子认为,“道”作为宇宙之本,与现象界的具体事物有着根本不同。

“道”并非万物中的一个事物。“物物者与物无际”。“道”是无所对待的,而具体事物都是有所对待的,因此这些具物都不能成为“物物者”,但是具体事物与“道”之间又是没有明显界限。

“道”内化至物,表明庄子之“道”具遍在性。

“道”心关系

庄子之“道”从“道”物关系,扩展至“道”心关系。“道”的关键是“心”,即超越的“道心”。

普通人心往往具有世俗性、经验性等消极意义,常常表现为对外在事物的执着。

庄子则强调澄清之心,即“不入于心”的“无心”,摒除物欲、脱于俗心,从根本上看是无我或者忘我的状态,“无心”与物的关系是理解“道”与“心”关系的重点。

“富有吐着,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普通人心受物的制约,道心”则“能物物”,即独立自主的把握外物而不受其制。 “道”与“心”是统一体,客观为“道”,主体为“心”。

齐物我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呼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呼哉?三者孰知正处?”

庄子通过揭示事物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以及经验常识的人为性和主观性,取消物与物之间、认知主体之间质的差异性,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万物本是并生于“道”而同体无差。

庄子开启了一个无穷尽的无限性时空系统,在时序上无限延伸,在维度上无限拓展,旨在冲破现象界之中的界限,突破形器的重重边界,尔后从宇宙的大范围上来打通自我与外界间的隔阂,来提升自我的精神。

超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达到主客体合一的境界,即“天地与我为一”,这也是“道”的境界,是“道”所达到的物我一齐的最高境界。

将我与物相容而达到物我一齐的境界,才能摆脱对物的利用心态,才有“无物”态度。

宇宙中,人与万物混沌一体。我们与万物都是“道”的一部分,可说“我是宇宙,宇宙就是我”,这就是“齐物我”。

想参透《庄子》,深度理解“道”是最好的方式。因为“道”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社会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它能够沟通一切,可以超越过去、现在、未来,可以支配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这都因于“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道”将宇宙事物相贯通,使其成为整体,作为桥梁的“道”使得一切事物之间彼此存在着直接或间接联系。

他人他物都是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这是“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的态度。

庄子讲浮生若梦,教导人们去伪存真,活出本真。故以道解道,才能解开庄子所蕴藏的真正古圣之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