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有时间的时候除了喜欢看电影,还喜欢自己瞎琢磨。
由于我自己是销售,也做了很多年,所以对商家一切的营销,都有种抵触心理。比较经常跟同事说的一句话:
透过现象看本质
是的,很多事情表象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者动机,需要你花些功夫思考,才能看到。
说了这些,跟标题:做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的本意是:现在这个社会,由于资本运作,你正在被大量广告或着通俗点说是套路,进行诱导,你的很多想法,其实是商家潜移默化地给你植入脑海里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商品的发展从最初的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后,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引导并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社交需求等。
你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本应该由自己去定义,慢慢变成了,由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用什么手机,在哪里生活而被定义。
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呈正相关,但绝不是呈正比。你花1000块钱买的杯子,觉不会比10块的杯子坚定100倍,我也并不认为,如果10块钱的杯子可以用一年的话,那么1000块钱的杯子可以用100年。
那为什么很多奢侈品的价格那么昂贵呢?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其庞大的广告投入和渠道营销投入,可能会达到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其次,维护品牌效应,也不会放低身价。
很多广告,一遍遍的,潜移默化的告诉你,穿我的衣服,做成功的人;开我的车,做上层人士;住我的房子,享受别人羡慕的眼光,等等。
还有旅游公司,告诉你,来吧去几个地方,出几次国,就变成了旅行家,实际上呢,累死累活,赶飞机,坐大巴,到另一个地方,匆匆走马观花,买点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就变成旅行家了?可笑,在我眼里,学习当地的文化,融入当地人,了解当地环境,扩充自己自己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内涵,这才是旅行家。
随着各种资本的洗脑,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圈子和鄙视链,开大众的,有大众车友会;开mini的,有mini车友会,喜欢某个明星的,组成了粉丝团;喜欢某个产品的,不惜在网络上,言语攻击讽刺用其他产品的人。
俨然有了宗教的样子。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人心的枷锁,人也不应该被这些物质所定义。人活着,最大的意义照顾好家人,认真对待朋友,然后给社会做贡献,做创造,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创造便捷;而不是很多人将买豪车,买别墅,穿名牌作为追求,未免铜臭味太重。
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从消费主义的手里夺回来。
把自己享受快乐的能力,从买买买,提高到学习,充实自己上边。
比如,试着耐下性子,看完一本书的喜悦,会远远大于看一部无脑肥皂剧;学会一门语言,远比学会打一个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大。
做自己,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