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们的时间
心理学家给出的视角
在工作和事业上面,使用未来视角,活在未来,关注自己的目标与要完成的任务,关注自己的进度,这样时间利用率更高,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在非工作时间,我们应当使用享乐主义视角,当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可以深度的读一本书,培养一门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不要功利的去使用这段难得的闲暇
在与家人一起时,我们应当使用积极的过去视角,在逢年过节和家人团聚,珍视友情亲情,就不要把这个时间再放在工作和爱好上面了
问题二,你怎样规划你的未来~~用五年来规划你的未来
我:对我来说未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比如让自己变得更好,比如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学好英语为考研做准备,比如修炼硬本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非常多没有经过筛选,同时也很模糊,每一个似乎都很有意义,但是每一个又都非常模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模糊的目标,带来的只有迷茫,也只有更多的失败
书中给出的方案~~五年就是一辈子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让我们的人生进入下一个阶段,五年的时间可以让一名员工走上管理岗位,可以从恋爱到结婚,可以让一名高三的学生学业有成,可以通过可以刻意练习掌握一门核心技能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意义和价值,但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我们会较多的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实施步骤,但他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情,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更具有挑战的事情
五年设想,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的未来,把时间拉进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同时,五年的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就不会把可行性和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就不会因为一件事容易实现就去做,而且从长期价值出发同时考虑确实具有可行性后才去做
具体处理近期--远期的技巧
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不一致而导致的
远期未来中:一个抽象且有意义的目标“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而近期未来则遇到了阻碍与便利的替代性活动
例如阻碍是实验结果不理想,而便利的替代性活动是用解决问题的时间去打游戏看电影,借此逃避,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不断强调远期目标对我们的意义,同时告诉自己实现不了的可怕后果,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从远期未来角度:我们应当多去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怎么做上,特别是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面
从近期未来角度,应该提高逃避成本,比如删掉游戏,不带手机,主动断网………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麻烦,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虽然我们会反复出现,但这大大提升了逃避的难度,降低了逃避的频率
因此,我们要使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把远期的大目标变成当下我们可实施的一项行动
我们要提升近期逃避的难度减少逃避的频率
问题三,怎样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1.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一是这件事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们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其实就是判断这件事情的收益是否是长期的,这个我们可以称其为收益半衰期
2.收益值与半衰期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一件事情在发生时给我们带来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的长期效果
我们及时行乐的时候,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收益半衰期非常短的事情,我们也就只能享乐一时,那种愉悦感就会迅速消退,如果我们想要持续获得这种快感,我们只能一直重复那个活动,虽然很快乐,但是我们无法持续
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半衰期和收益值这两个维度去衡量,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分成四类事件
高收益,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找到自己真爱,听一节干货满满的讲座,和高手对话,思考自己的选择,
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打游戏,暴饮暴食………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训练自己的某项技能,通过长期投入把它训练到精通,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培养一个好习惯,想办法一点一点解决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
低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漫无目的刷朋友圈,刷微信,操别人的心………
我们的天生喜欢做: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而另外两类真正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反而非常不情愿去做
3.半衰期长短对我们的影响
长半衰期的事情具有累加效应,不论你每天的收益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只要它半衰期长,它就可以随着时间而慢慢累加
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半衰期长的事情慢慢的去积累
问题四,怎样辨别生活中的噪音
调整评价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叙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
最长的尺度是关注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中等的时间尺度,是关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
短时间尺度,才是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
这个道理就像投资股票一样,短期的波动是随机出现的,背后的原因极其复杂难以预测,但长期又是可预测,一个公司的发展,是有一定客观标准可以衡量的,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应当像我们投资股票一样,去看长期趋势,这个信息是随机出现的一个热点还是长期都会有价值,是表面上的还是深层次的
当我们过滤掉这些价值量不高的信息以后,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和领会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了,我们要学会主动过滤掉这些即时兴奋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经过“时间之尺”筛选过的信息之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智成长层面上,这种复古是最有效率的(不在那些及时兴奋上面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关注那些优质的信息,其实我们就等于和那些大牛做朋友,他们分享的内容绝对比我们所谓的朋友圈更加引人入胜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杰出的人,他们往往是那些不为潮流所动的人,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努力的、义无反顾的把这个才能发挥到极致
问题五,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整个社会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者某种角色,随着这架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
同时人们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断的想要更多
在一拉一推之下,人们陷入欲望的泥沼,反反复复折腾,过了许久,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问题六,时间管理真的可以管理时间吗
其实时间管理解决的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是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忽略了问题的深处的根源,
表面问题暂时解决后还会再次出现,甚至会愈演愈烈,这些方法并不是让我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对其加以技术性的强化,教我们更加精细更加苛刻的分割我们的生命时间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通过加快自己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
这个方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细究起来却难以持续,首先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侯世达定律告诉我们“实际做事情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另一方面,我们永远无法预期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我们的原定计划,一切都是变化的,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不可以预期,我们通常制定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正是因为这样的低估与预测,逼迫我们更加快马加鞭,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很难完成的任务,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深深地自责
因此,时间管理虽然对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却常常于此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心力交瘁
问题七,我们应当怎样解决我们的时间问题
我们应当从一味地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更有节奏感,有快有慢才好
怎样让自己慢下来呢?
我们可以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自己相处,和自己进行对话,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内心真正在追求什么渴望什么
另一方面,在处理日常的一些工作时越快越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快速的处理掉
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休闲,在静寂中看一本书,在阳光下小睡一会,可以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看风景……
让自己慢下来的关键在于,应当想清楚,自己什么事情应该快什么事情应该慢
应当尽量快的事情:家务劳动,完成一些例行公事,完成一些简单的执行性工作,线上线下的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
应当尽量慢下来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为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做准备………
其实:学习,生活,爱好,这些事情真的不能心急需要慢慢来,这本身就是在享受生活
怎样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
时间的快与慢,也经常对应着时间的深与浅。
社会学家发现了一个时间悖论: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感觉自己闲暇的时间在减少,因此,一定是我们在时间使用上出了问题
同样是闲暇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业余爱好所给人带来的满足感。
因为我们在看电视时: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我们进行写作,阅读,绘画等这些创造性活动时,我们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
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的程度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八,提炼: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链接起过去和未来
明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的删除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增加近期享乐的难度
把握好做事的难度,区分求快事件和求慢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