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chǔ jiù],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国内治安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国情有所好转后,齐景公便不再从谏如流,而是采用忠臣、奸臣“两用之”。临终前,景公废长立幼,致使景公死后不久,陈乞乘虚发动政变,夺取了齐国朝政大权,拉开了“田氏代齐”的序幕。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齐侯与晏子的对话,晏子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晏子回答说:“礼可以治理国家,由来很久了,和天地相等。国君发令,臣下恭敬,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仁爱,弟弟恭敬,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爱,媳妇顺从,这是合于礼的。国君发令而不违背礼,臣下恭敬而没有二心,父亲慈爱而教育儿子,儿子孝顺而规劝父亲,哥哥仁爱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顺服,丈夫和蔼而知义,妻子温柔而正直,婆婆慈爱而肯听从规劝,媳妇顺从而能委婉陈辞,这又是礼中的好事情。)
鲁昭公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517-515年),孔子适齐。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上文晏子所说意思基本相同,可见这句话在当时是耳熟能详的熟语。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国君行事合乎礼,臣子行事合乎忠,父亲慈爱,子女孝顺。”景公说:“说得真好啊,假如国君行事不符合礼,臣子行事不符合忠,父亲不慈爱,子女不孝顺,那么国家就会乱套了,虽然有很多粮食,我恐怕也吃不到吧?”
【学而思】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一步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西汉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不可把秦汉以后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混为一谈,“君君臣臣”是要君臣互守其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不使臣以礼,臣事君可以不忠。
参读《八佾篇》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知识扩展】
石碏谏宠州吁(六逆与六顺)
《石碏(què)谏宠州吁(yù)》选自《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讲述了卫国大夫石碏针对当时卫庄公对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进行了归劝进谏。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称为庄姜。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卫国人因此为她创作了《硕人》这篇诗。卫庄公又在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厉姒(sì),生了孝伯,很早就死了。跟厉姒陪嫁来的妹妹戴妫(guī),生了卫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的儿子,得到庄公的宠爱,州吁喜欢军器,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很讨厌他。石碏规劝庄公说:“我听说喜欢自己的儿子,应当以道义去教育他,不要使他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放荡、逸乐,这是走上邪路的开始。这四种恶习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宠爱和赐予太过份。如果准备立州吁做太子,那就应该定下来;如果还不定下来,会逐渐酿成祸乱。那种受宠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且卑贱的妨碍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旧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邪淫破坏道义,这就是六种反常现象。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行事,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就是六种正常现象。去掉正常而效法反常,这就会很快地招致祸害。作为君主,应该尽力于去掉祸害,现在却加速它的到来,恐怕不可以吧!”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石厚不听。卫桓公即位,石碏就告老回家了。
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mào]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腊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 “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 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 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 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 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