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东亭 曲水流殇
——听沙月老师讲《王维的“小我”世界》有感
“温柔敦厚,诗教也”。静心聆听沙月老师的讲座——《王维的小我世界》,坐在宽敞明亮的“东亭讲堂”教室内,窗外春树葱茏,室内老人们姿态闲适,心不自由主地平静下来。
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尤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其诗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不仅享誉开元、天宝年间,更将山水田园诗推上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其水墨山水画特臻其妙,晚年隐居时所创的《辋川图》中淡泊超尘的意境,引无数后人纷纷开卷临摹(现存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和日本圣福寺两个摹本)。
他谙于音律,留有《霓裳羽衣曲》的传说。他晚年参禅悟理,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诗中有禅”,被誉为“诗佛”,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称于诗坛。
评价诗歌,世有缘于徐增《而庵诗话》的一句言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王维的诗才,不同于李白“对影成三人”的气韵、杜甫对格律的娴熟妙用,胜在诗句间的理趣佛意,胜在诗句虽简单质朴,却教人每每读罢,心情平静怡然。
若欲参悟佛理,必先舍身入尘。王维晚年的透彻,与他生平的际遇密不可分,这也是沙月老师在讲座开始便抛出摩诘生平故事的缘由。从早年与玉真公主的相识,到中年对好友孟浩然仕途抱负的沉默,再到晚年归隐,通过沙月老师的讲述,将这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串联起来,使听者耳中生趣,心神往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词赏析之余,我同老人们在沙月老师的引导下将这首《相思》吟了一遍又一遍。平长仄短,音调高低婉转,一首赠予友人李龟年的诗自诵读者之口逐渐脱离了合诵的大流,乘窗外的微风落入各自心里那树红豆的枝头。
我因这首诗想到身在异国的朋友,希望她能在外面闯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自始至终是怀着祝福和些许想念读的,而从身后传来的一位老人的声音,则比我要念得慢、稳了许多。这其中,不仅有年岁带来的差异,也是体会的不同。
沙月老师说,品读诗歌,固然需了解其时代背景、创作技巧,但名篇佳句的妙处,还是在读罢后那份发人深思、引人共鸣、令人久久不忍离去的余味中。之于诗歌,则是需要去吟、去唱、去品味。
讲座便是在这份余韵中以一片掌声结束的,听课的老人们依然沉浸在“此物最相思”的唯美意境中。和老人们交流得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东亭讲堂”的铁杆粉丝。退休生活后,这种能够陶冶情操,又讲得轻松有趣、互动性极高的诗词讲座显然深入人心。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老来安乐、颐养天年逐渐成为每个老年人关注的话题。老年人应有自己的空间,也该拥有晚年的精彩生活。大妈们的广场舞,社会褒贬不一,而文化工作者们则看到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沙月老师引领竹枝词学会、楚凤诗社进入社区,正是在为这里的老人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空间,一座心灵的凉亭。
诗词,不应是诗人们标榜自我的分界线,而是爱、是分享与善意。王维由“小我”悟出“无我”,沙月老师则看到了“大我”。于是,心怀敬畏,做一名默默耕耘的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播者。
古有兰亭,今有东亭,在大美武汉的东湖之滨,一群热爱诗词的人们,正在弹奏一曲现代版的“曲水流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