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我开始跟随心能量线上读书会的节奏,第一次阅读《孩子 挑战》。
开始时,还用书写方式摘抄记录。
然,第四天开始我就好像没再写过啥,不过我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没有完美的妈妈,做个不断成长的妈妈就好”。是的我在做,每天一章的阅读,除了头脑在和文字做互动,心也是打开的。我相信,即便脑子记不住内容,那些让我内心有波澜,有喜悦,甚至有内疚,有任何感觉的字句都将开始影响我的生活,因为在阅读时脑身心一致的等待着每一个启发和感悟。
然后我发现心能量在进步诶,2月3日开始,平台推出读书打卡新模式,更好的促进大家阅读后的思考与吸收。
我很喜欢读书打卡的模式,它给我了一种更舒服的阅读方式,把努力理解吸收全章信息,调整为通篇阅读然后把有感觉的句子划下来,对这些字句做更深入的体会和觉察。没想到效果很好,有好几次我写出的感受分享,成为当日的精华摘要。
就像我又想到的本书中的一句话“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有所进步而不是完美”。事实也是,我在和心能量一起进步着!
这一刻我又突然对书名“孩子:挑战”有所感悟,这分明就是在提醒阅读者,我们家长只要勇于挑战自己固有的成人模式,努力与孩子一样的高度和视角,也就是与孩子更深入的平等与信任,终将褪去挑战,迎来和谐!
所有读书打卡内容如下:
2月3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4章
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对于独生子女父母今后面对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如何做也会有所启发。
2月4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5章
P306 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疼痛和苦难不可避免。
我认为:疼痛和苦难更多是指身体或外在事物的一些阶段状态,而恐惧是内在内心里的情绪感受。外在的我们不可预知,但可以想应对办法,而自我内在的恐惧情绪可以尝试接纳和突破。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时侯是因为家长有各种恐惧认知经验,所以才预设孩子遇到某些情况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我们成人能正确对待我们自己有的恐惧情绪,就能更好的正视孩子呈现的恐惧。
2月5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6章
P312 其他人只不过是孩子环境中的事实情况而已。
我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最终父母也逐步成为“其他人”,成为孩子环境中的事实情况,不同的是我们作为父母是因为更深的爱、更多的信任,支持到孩子形成更多的能力,才能让孩子们更独立,更独特。
P313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最重要。
我认为:出现所谓的外界影响,我们家长可以先等一等,看看孩子到底做出啥反应。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有反应呢,家长就去干涉了,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就算是看到反应中出现了我们认为有不妥的反应,也要再等一等想想孩子的这个反应有什么正向动机,这样家长可以更中正的给出指导和帮助。
P321原文:做好自己,不介入孩子的事情,并不是说把孩子扔给老师或者扔给乐器不闻不问,而是说,我们不给孩子压力和批评,而是给予激励和鼓舞。
2月7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7章
P327 我们避免可怜孩子,孩子就能学会克服失望。
我认为,当外界环境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带给孩子失望感受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同理心、同情,但不要陷入“感同身受”,像是自己真的也失望无助了,这样会阻碍我们给出孩子有益的支持。
避免可怜≠冷酷无情,而是更用心深情,这需要家长有觉知并加以修练。
2月8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8章
P345 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些事时,我们的立场经常是令人怀疑的。
回想我的生活中,我自己都怀疑过自己。有时孩子玩了一会玩具,又准备去画画时,我马上会说“儿子,把玩具先收回原位,再画”,儿子会明确回我说“不要控制我啦!一会我还玩呢!”
彼时,我就突然怀疑过自己,是啊我干吗要在那时刻让孩子收玩具呢?是培养他某种习惯吗?可我自己的习惯也是没用完的东西、没看完的书随手放就在不碍事又近的地方,不一定是归位的,我自己没做示范榜样,干吗我要时刻指挥孩子呢?好像就是因为我是“权威”呢。现在我也是随时提醒自己:停一停,少说话,必须说时用给可选择性的建议表达出来。
2月9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29章
#大美解读#有的时候父母不能拒绝孩子特别是在孩子哭泣的时候更加不忍心拒绝他们。这个时候,孩子就失去了体验“被拒绝“的机会。父母要向孩子说“不“的时候,一是在让孩子练习“接受拒绝“,另外也是在向孩子示范如何“拒绝他人“。这两个技能,我认为都是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能够起到正向作用的。
关于父母对孩子说不的情况,我的感受还有:有时候,确实是家长有先要满足自己某些需要更迫切,那就跟孩子说不吧,并向孩子说明拒绝其实是需要孩子帮助支持我们大人,让孩子明白家长也不是万能永远能量满满的超人。
2月11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1章
P364 孩子之间的坦白,让人惊讶。……孩子之间的平等,皮特完全接受乔治,也接受乔治的行为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皮特只是在听,完全没有对乔治进行任何说教。
我由书中案例,引发的思考:真心倾听或许原本是每个人都有的天然能力,每个小孩子能有倾听的本领,不过随着各种限制、各种以爱的名义控制的成长,这种倾听能力却被消耗掉了。
补:
2月10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0章
P356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孩子们的概念来源于我们。
所以孩子真的是来帮助家长成长的“导师”,是孩子们给了我们更多反思和觉察的机会。
P355惩罚一个孩子,其实是加强了孩子之间的竞争,让孩子们对立起来,是在激励孩子们寻找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合作和贡献。没有人可以一直得到他人认可。总是寻找他人的认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目标。但不论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一直做贡献。当我们把贡献作为目标,就容易达成,并产生和谐。
2月12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2章
本章我想分享的感受是:说话的语气,一种是说话人预设了听话人的行为反应而有了某种语气,一种是接收了别人的情绪,形成派生情绪在说话时有了某种语气。我觉得人与人交流联结,若能少调用自己已有的各种经验,就是直接说观察说需要,语气会比较中正,不引起歧义。以上老少皆宜男女通用。
2月13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3章
P377 努力让生活完美、没有问题,这是徒劳,不会成功。
看到这句突然就觉得好轻松啊。原来生活已经很棒了耶。美一会是一会,出现情况再见招拆招吧。
2月14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4章
P383 说谎和偷盗都是潜意识里的想要反抗的表现。
我认为“反抗”一词,家长要多维度看到,首先有反抗,是大人与孩子之间在权力之争,家长要努力做到与孩子平等,这是方向没问题。不过没有哪个家长能很容易的做到绝对的平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怎么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反抗,这是自然规律,家长做的再好也还会出现。那我们有“平等”觉知意识的家长,就可以把一定会出现的反抗,理解成“出力长力”吧,只有从最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反抗”,孩子们才能成为更独立更完善的人。
上段也许用“对抗”更好
2月15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5章
P388 共同游戏孩子能够学会:即使输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享受乐趣。这句看似容易,其实对很多成人来说都很难,,因为他们习惯了总要让孩子赢。
分享:最近每天和儿子玩蛇形棋,真的是体会到上面的话,本身我对这游戏输赢绝对没介意,可是一旦孩子觉得自己要输就各种抓狂,然后我就也开始情绪波动,特想让他赢。后来我意识到现实中有谁会一直赢呢?所以再玩时,我出棋不利时也会表演出沮丧,不过情绪整体平稳,几次之后孩子情绪也缓和了些,现在输赢也会沮丧或得意,不过更享受从始点到终点神奇莫测的过程。
2月16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6章
P396 当孩子发表看法时,父母不用点评、纠正,这样会破坏这个游戏。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想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父母会发现孩子渐渐发展出了理性的思想和眼光!
分享:我家的事实让我知道,家长不特别点评,纠正孩子的看法,有时候在过一段时间孩子会不经意说出他自己调整后的新看法。
另外,关于电子产品对于孩子是好是坏,我保持中立,电子产品只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新东西,它带给人的影响好与坏还是看使用者自己吧。还有周末我家也会吃饭时看电视(常看火星情报局),我们一家人一起又吃又看又开心,周末是我儿子的自由爽爽日,他可以一天三次看他想看到pad的一个视频节目《大海解说乐高游戏》,每次一到两集(由他自己定),他会很遵守,看两集就关了。
2月17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7章
P399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
P400 我们可以主动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们的想法。这样,我们自己也会学到很多。这些并不难,真的,因为年幼的孩子会非常自由、毫无顾忌地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这多好!
我认为:“和”孩子说有三个层级,最底层是:孩子的想法、语言或者行为出现,不论是否与成人的认知一致(不论“对错”),
家长可以看到,在那个当下,孩子这些表达表现背后有他们怎样的正向动机,是为了满足他们怎样的需要。这时家长“和”孩子说的内容是,跟孩子确认,成人看到、感觉到孩子的需要是否与孩子真的需要吻合。这种“和”孩子说本身就需要很多很多次练习。
中间层“和”孩子说,是在确认孩子的需要很熟练很准确的基础上,“和”孩子说,家长给出孩子启发的开放式的讨论方向和内容,自然形成引导。
最上层“和”孩子说,是在家长有觉察的引导后和孩子的平等交流,家长跟孩子表达,孩子给到我们的启发,以及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认为做到最底层就已经是开始“和”孩子说了,做不出引导,就停在确认需要上,没有什么不可以。三层都做到就是家长和孩子彼此敞开心扉的和睦境界。
2月18日读书打卡《孩子 挑战》第38章
P410有时候会议的决定会让父母不舒服,他们仍然需要执行,顺其自然,一起体验自然结果。孩子从中学会的,会比父母说教的多得多。
#大美解读#在开家庭会议的时候,父母要对于“问题的责任人是全家人“保持清晰的意识。这样我们就不会把问题揽在自己身上或全部推给孩子,从而更容易与孩子达成合作。
说实话,我家还没开过家庭会议,看了这章有机会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