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白墙,干栏式建筑。哈,典型的江南民居!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
午饭过后,正在享受暖阳的老爸。一起回忆了以前的时光。爸爸说:他以后退休了就要和妈妈回来住,要好好改造这里,然后过上每天割割草养养鱼的生活。
房子整体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比较紧凑。
迎面正房是大厅,中间是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拍,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它的俗称也为“四水归堂。
那是夏天的记忆,每天晚上,奶奶都要鼓励我们几个要多吃饭,也要快点吃,吃完就要看文艺表演啦!!!这是什么捏?哈哈
那时候每周五都有同一首歌。我们4个小朋友都很爱看,所以我们就开始模仿他们,用一张A4的纸写上同一首歌四个大字。还要去外面摘种可以当成彩带的那种树叶(今天一直在寻找,但已经找不到这种树了),然后每天吃完晚饭,我们4个小朋友就要开始表演节目,舞台就是这个上厅,现在看还是那时候的桌椅。我们把A4纸垂直贴在桌子上(为了和电视上相仿,我们就在节目开始之前上面盖一条布,等节目开始后,我们还要有揭幕仪式)我当时是4个小朋友种最没才没艺的那个,所以我经常申请当主持人(当时就学那个梁永斌)他们就把幼儿园学的都搬出来了。虽然台下(他们的位置在下厅,我们吃完饭后会搬很多凳子在下面,假装除了爷爷奶奶还有好多好多人,然后一定要给他们二老泡好茶!)观众只有爷爷奶奶,但是小时候的我们也是跟认真很认真的准备,每次表演完一个节目,我们还得打彩带(就是撒树叶),爷爷奶奶就负责在下面鼓掌。那时候真的是最最快乐的时光!!!
像博物馆的展览品,现在,这种手艺很少流传下来了,好像只有奶奶她们那一辈的人比较懂这些。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些东西都好遥远的感觉。
这是一个树墩,就还记得小时候,喜欢坐在这个凳子上吃饭。它还在原来的位置,依旧很结实,只不过看起来更陈旧了些!
后院主要是厨房,中间也有一个天井,现在已经布满了青苔。
瞧!以前没有液化气,电磁炉的时候,煮饭就靠那两个大铁锅。然后需要要生火,烧柴。记得小时候天冷的时候,每天煮饭就喜欢坐在烧柴的那个地方,一方面可以帮着忙填柴,一方面可以取暖。每次呆的时间长了,那小灶子里的火,把我的小脸照的通红通红的。
小时候,每当放长假,我们兄妹几个就会一起回老家陪爷爷奶妈。然后,下午洗澡的时候,我们就在这条小路上,一字排开,一起洗(一人一个桶,爷爷肩负着专门负责给我们舀水的任务,一会他那叫一次:爷爷,我的水太热了。一会我这叫一次。忙的爷爷团团转)然而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再也不敢一起洗澡了。
这小管子流出来的是房子后山上石壁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清澈甘甜!!!(山后面有个水帘洞,小时候,我们经常去那里抓小鱼,记得有一次和大人一起进到很里面,就看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石壁,上面流淌着泉水,这也算见过世面了吧!)
想用两个词形容上面那个小水池:实用。
奶奶不仅可以在这里洗菜,洗衣(不过,奶奶更喜欢在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里洗衣服)也可以把家里的所有家伙都在这里冲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就像这样,把洗好的家具忘房瓦上面一放。
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怎么能少了它!
门前聚水堂,财禄旺!(信么?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