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表现笨拙,但我们知道这是一切美好未来的起点)
在两件小事上的突破,引起了对认知升级的思考。这个题目反应了我的心路历程。
1.键
周五在阅读一份的工作教材里,看到了“有键连接”与“无键连接”的概念,“键”指的是机械上轴与轮毂的一种连接部件,主要用于传递转矩,让轮毂随着轴一起转动。尽管看到过普通的“键”,但“有键连接”和我了解的是一样的吗?有点不确定。
于是用百度搜索“有键连接”,看到“键连接”的网页,点进去一看,出现了各种新的概念:平键、半圆键、斜键。平键又分为普通平键和导向平键,普通平键又有A、B、C三种型式……然后斜键又有两种类型,又各自有什么优点和缺陷。也没有图,看的人头大。
在冷静一下后,搜索图片,结果出现各种各样的图片,感觉对不上号,又是一阵头大。又冷静了一会,如何能让搜索得到的信息更精准,于是缩小检索范围,搜索“普通平键”图片,马上就对上号。
之前听人说过,有时候用淘宝的搜索会有想不到的收获,于是也尝试搜了一下,发现看实物就是直观啊。不过关于“斜键”中的“切向键”没有搜到满意的答案,可以和网页互补。
把搜索范围缩小之后,就能得到更准确的答案,分别把它们搞定了,再回头看第一篇“键连接”的文章感觉格外“亲切”。
回顾整个过程,要建立对某类事物的认识,可以从单个事物入手,在能得到的资源里,最好的是一类是现场、视频加音频、然后是图片加文字,最后是纯文字。文字是一维线性的描述,不论语言再怎么精确描述,不如让人看到实物一锤定音。
对事物有个直观印象很重要,图片可以直接在大脑里留下相对真实的形状概念,可以直接帮助大脑识别,识别功能在认知上是很重要的一环。
2.白衬衫
买了一件白衬衫,白衬衫穿着真的让人感觉良好,但不耐脏是真的让人头疼,随便穿一下,领口就会积累汗渍,因为“感觉“洗白衬衫很麻烦,所以就不想穿,这个逻辑貌似很合理。
周六,计划洗衣服。鬼使神差把白衬衣也拿出来洗,发现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洗,很快就见白了,像新买的一样。然后用清水再洗一遍,轻轻拧一下,挂在衣架上,把衬衫的褶皱理直,晾晒完事。
洗其他的T恤大致也是这样的流程,不过怕有的衣服会褪色,第一次就分开洗。不同材质的衣服洗涤要求有点区别,以前没好好看衣服上的洗涤标签,这次就好好阅读了一下。正面反洗;平铺晾晒,不可用力拧;有的只能手洗;单独洗。
有的很直观,有的需要确认,比如正面反洗,尽管我大概猜测是翻过来洗反面,但“正面”是什么意思。以及平铺晾晒,到底怎么晒。不管它说什么,关键看到底怎么做。搜索、确认,和我猜想的一样,尽管没有专门了解过洗衣服的知识,但不知不觉,自己其实已经知道要怎么洗。
搜索之后,看到一篇关于洗涤原理的文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链接:《洗涤的原理与作用》https://wenku.baidu.com/view/dc88328f84868762caaed5fc.html
总结里面的重要内容:
洗涤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溶剂、洗涤剂与各种污垢之间化学结构的亲近、憎恶相互作用。
大部分污垢是亲油性、憎水性,少部分是亲水性、憎油性。
洗涤剂常常是表面活性物质,分子结构一端亲水性,另一端亲油性。
润湿是洗涤的前提条件。
洗涤剂发挥很多重要功能,增加润湿效果,被污垢吸附,使污垢表面呈亲水性溶于洗涤剂溶液中,重重包裹污垢,防止再次进入衣物纤维的缝隙中。
揉搓的作用是通过摩擦、碾磨使污垢变小,便于从衣服纤维上脱落。
所以洗衣服首先要充分浸泡(衣服洗涤标签标明不可长时间浸泡除外)。为了避免洗不干净,洗涤剂的分量要足够;为了避免浪费,可对局部很脏的地方专门用洗涤剂搓洗。然后清洗干净,有泡沫意味着有洗涤剂,可能包裹着一些污垢,这是要把泡沫清洗干净的原因。最后根据标签上的提示进行晾晒。
通过搜索、阅读,知道了要怎么洗,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洗的原因。同时也看到网络上去除各种不同类污渍的教程,血渍、染料、水果汁、奶渍。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水温并非越高越好,去除血渍和奶渍时,温度高会蛋白质变质与纤维结合更难清洗,还不如用凉水冲洗。
3.认知升级
在经历了上面两个事的同时,周六在看李笑来老师的一篇专栏文章里就提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Google+Wikipedia+English=Almost Everything
无巧不成书,世界的连接就是很奇妙。才有一些感受,就看到相关的文章内容,只不过我用的是“百度+中文”。翻译老师说的这个公式,就是通过“搜索+数据库+阅读”可以获得目前世界已知的绝大部分知识。
这是一种认知事物的现代认知方式,使用这种方式,需要克服两个麻烦,第一如何有效的搜索,第二是否有足够的阅读能力获取其中的信息。
如何有效的搜索,目前认为就是通过关键字一步一步缩小范围,信息筛选的优先级为“视频>图文>纯文字”,最好都要有,结合起来,只要多实践几次就知道了。
如何阅读,不谈英语的问题。我只想说,感谢李老师提供的“只字不差“的阅读方式,没有这个不知道要错过多少重要的信息;另外“重复阅读”也是极其有用的阅读方式。虽然看上去这两个阅读方法很“笨”,但能解决大部分阅读问题。
重点注意:上面的问题网上均能找到答案。
怕麻烦就永远被麻烦所累,无法看到越过麻烦之后的风景。
在解决了“平键”的认知后,很快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半圆键”、“斜键”还有“花键”,于是之后有别的什么机械知识,也可以用这种方式了解;在解决了“洗衬衫的问题”后,很快用同样的方式解决“洗白鞋”的问题,以及之后洗任何衣服的问题,不再束手无策,最不济至少会耐心看“洗涤标签”。
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认知模型带来的“认知提速”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一类问题。掌握一种方法、模型可以大大加快成长速度,模型可以复制,迁移,这就是方法论的魅力。
很赞同班长关于“认知”的两个维度的理解,一个是关于事物具体的知识(体系),另一个就是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同一个人知道道理A,但不知道道理B,就可以说他有对A的认知,而没有对B的认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件道理或事情,理解程度不同甚至相反,我们可以说他们的认知有差异。还有另外的一些描述,“认知不全面”、“认知有问题”可以找到对应的场景。
那么“认知速度”,就是建立关于事物的知识(体系)并达到一定理解程度的快慢。
我们在前期学习的时候感觉进步很慢,想理解一个知识需要花很多时间,当我看到后面还有成千上万的知识点时,常常容易感到绝望。这就是直觉上我们对认知速度的判断:认知速度是不变的,或者是线性的(增长很慢的线性)。但实际上,在突破了某个知识点后,总结一下自己是怎么突破的,找到了突破的方法模型,练习熟练,之后就会有一马平川的感觉,直到遇到下一类“麻烦”。
于是,认知是在不断加速发展的。
有了这种经验,就可以省下担心绝望的时间。
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这句话很可能是对的。
我之前也认为是对的,但我的理解有错误,掉进了一个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坑里。
在没有这次经历之前,这句话给我一个错觉,那就是我们会永远被同一件事难住,好像自己永远没有进步一样的,容易丧失信心。
现在我很明确的知道,开头、中间、结尾虽然都难,但难得不是同一类问题。困难的事会因为进步而不断变得简单。那就好,能够成长的事才值得去做!因为成长和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刚需,而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况且成功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呢!
这就是前后两种认知的差异。
“语言是误解的根源”
这是《小王子》里狐狸说的一句话,随着知道自己不知不觉的陷入一些“坑”里,越来越赞同这句话。
于是另外一个问题出现了:
别人或前人说过的道理,我要不要再写一遍呢?(在以后的文章继续讨论)
我的看法是:对自己负责的话,就要自己认真思考一遍,再写一遍。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利用“GWEA”的认知方式(上面那个公式的缩写),可以获得大部分知识,使用熟练(提高检索效率和阅读能力)就可以提升认知速度。我不会用“GWEA”,但我可以用“搜索+阅读”的方式在各种信息平台上获取答案。比如百度、得到、简书、淘宝、知乎、微信……
麻烦是躲不过去的,遇到了就要解决。
在火车上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下一站是什么站,或者到某个站大概什么时候到。虽然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上网查车次信息就能查到,现在的订票软件都有车次的时刻表很方便。
写作这件事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不知道写什么,如果思考一番没有得到自己认可的结果,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去搞定这个麻烦,之后就不愁找不到内容写。还会陷入另外的“困境”,想写的东西太多了,没有时间,于是思考“我的时间如何更好的利用”成为新的需求,做好一件事是真的难。
4.总结
在两件小事以及阅读的一篇文章上产生了联系,属于做了之后,才有的实际体验,引起了对于认知提速的思考,又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升级”。写完长舒一口气,又获得了一把解决问题的“刀”。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