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三十几岁了,还没能找到读书的方向。按说到了这个年龄,应该专注于某一领域,精耕细作才对。然而,我还在东一本、西一本,没头没脑地,胡乱读书,以至于我对各个领域,都只是观其皮毛而已。
导致这样的结果,多半是因为我读书太晚了。
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说来惭愧,我开始读书虽比苏老泉早些,但,那时我依然二十三四岁了。每每想到,此前大好的时光被白白浪费掉,真想罚自己三天不吃饭——不吃饭好像也于事无补,还是算了。
很多书,本该在初中、高中或大学时读的。现在,再去读,不过是补课而已。有时候,为了快速把没读过的书补上来,我多半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一口下去,什么滋味也没体会到,只是落个,读过。
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毕竟时过境迁,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差别。
就拿《麦田里的守望者》来说吧,初读时,我已26岁,早过了青春躁动的年纪。看着霍尔顿的行为,回想起,曾经的叛逆与冲动,虽然感慨良多,然而,这感慨晚来了10年。
假如,正当躁动年华的时候,我读了这本书,也许就能对青春有那么点前瞻,或许就能减少些,那个年龄的造作、不安。生活是没有假如的,我做这样的假设,无非是要说明,读书一定要趁早啊。
有人说,一个人,想要快速成长,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不管结局是喜是悲。
另个是,跟智慧的老者聊天。
如果你占了第一条,那我恭喜你,恋爱中的得与失,足以让你成长,书不读也罢。我想重点来说说,第二条。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智慧老者?头发花白、胡子花白,走起路来哆哆嗦嗦,就是智慧老者吗?可以确定是老者,但不一定智慧,就像有的人也长了翅膀,但他不是天使,充其量不过是个鸟人而已。
你也总不能,满大街碰到老人就问,“你是智慧老者么?”我敢保证,多数人会骂一句“你有病啊!”然后走开。
智慧老者可遇不可求。但,那些经过一次次删减、修订,最终刻印出来的,字字句句,不正式智者的箴言么——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书写的很烂,让人忍不住骂娘。
现代人,讲求投资回报。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一本书,从书写,到印刷出来,大多要耗去作者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心血。而,我们只需要寥寥十几块钱,就能买到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智慧结晶。我想,有点经济头脑的人,都能算出读书的回报率是多么高。
投资越早,收益越大呀,所以,读书要趁早。
有的人,纠结于,是买电子书还买纸质书。就我个人来讲,更喜欢纸质书,电子书的出版和修订相对比较容易,总觉得,缺少了对铅字的那份慎重与敬畏。当然,我自己曾经也是个kindle重度用户,为此还闹过一个笑话,我把它写成一则故事,叫《电子化趣事》,如下:
周末,于家中,读书。
至篇尾,遂以手指点击书页,未能翻页!
何以故?
因其为纸质书,非kindle也,大笑止。
嗟夫!书之电子化趋势不可挡矣。
读屏时代,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各种资讯应接不暇,看上去到处都是知识,但似乎,又学不到什么知识。有时候,我们会走入一种误区:把娱乐当知识,把知识当智慧。
刷资讯、刷短视频时,我们跟着它乐,跟着它悲,于是就以为跟着它思考了。然后,满心欢喜地以为,学到了知识,近而,以为自己获得了智慧。日日如此,满足感、成就感,也随着屏幕划来划去,一旦锁屏,似乎啥也不剩。
赫胥黎在《1984》中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有人说,现在搜索引擎那么发达,想找什么,搜一下就得了,费那个劲读书,还记不住。也有人,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买了一堆书,只是为了拍个照炫耀一下,或者,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我虽然从性价比的角度,说了读书是多么划算,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比方。有时候,读书不能有那么重的功利心,也不要苛求,读完一本书,就能立马改变什么。书读完了,过段时间又忘了,也属正常,毕竟改变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记得罗翔老师说过:慢慢人生,我们拿什么渡过生命中的虚无?唯有读书!
人的一生,该如何渡过?这是个宏大的命题。读书也好,不读也罢,我想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希望你能读一些。
有那么一天,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回顾往昔,会想起什么?
或许,我会想起:金圣叹临死前跟儿子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味… 然后,我也对后世子孙幽默一把。
虽然说,读书要趁早,但,什么时候是早,什么时候是晚呢,想到了就不晚?趁现在就开始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