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史记》的《项羽本纪》后,眼前浮现出一幅如斯画卷:夕阳如残血,一片狼藉,尸体遍野,项羽在此舞剑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旁虞姬翩翩起舞和之,众人皆涕。
此场景闻着无不潸然泪下,项羽不愧为”西楚霸王“,然不免感叹他:勇猛过人,谋略不足,虽然能”杀数百十人“亦是枉然。帝王之梦与他终究是一场南柯一梦,他注定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复辟楚国终究是好梦难圆。
项羽凭着勇猛过人,所向披靡,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
但是项羽太妇人之仁,缺少当机立断的决断。
刘邦带兵破咸阳之时,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劝他:”急击勿失。”
由于项伯暗中通风报信,并为刘邦传话:“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至于真的敢不敢背德,在于刘邦只是时机尚未成熟的托词,可惜项羽当了真。
第二天刘邦亲自前来鸿门谢罪,席间亚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又召项庄舞剑,意欲杀了沛公。可惜这时项伯又出来护着沛公,给对方有了喘息之机,以致于后来樊哙进来护主。最后沛公借故离去,项羽终究错失了良机。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呜呼!真是天要亡项羽吗?
这里可以不仅可以看出项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优柔寡断的一面。还可以看出项羽用人的智谋太差,确实难以成为一代君主。亚夫范增的真知灼见,他是将信将疑。而对于项伯这个里通外人的话却是深以为然。
项羽对刘邦起杀心之时,项伯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难怪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与谋!
但是对于向他私下报信的曹无伤,项王却轻易将他出卖:“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所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不仅是识人不足,做人也不够厚道吧。
汉三年(前204),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
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可是项羽在这紧要关口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认为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干起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他削了范增的权力,范增负气离去以致身亡。此时他身边的智囊团宣告分崩离析。
在接二连三地错失良机后,最后四面楚歌的结局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
项羽主持天下事,不公道,无法笼络人心
项羽在称楚王后,把以前的诸侯王都封在坏地方,而把他自己的群臣诸将都封在好地方,驱逐了原来的君主赵王。以致于诸侯纷纷反戈一击,让他一边要对付刘邦的部队,一边要应付各诸侯的造反。
疲于奔命,应接不暇,难免顾此失彼,所以逐渐露出败象,不免令人扼腕。
还有一点就是他舍不得给官,就是赏赐一些有军功的人,对这方面他特别小气。
项羽在奖励英布的时候,他准备好的封印都被他摸凹了一块,却依然未将帅印赐给英布。
项羽性情暴虐,有时过于残忍。
项羽为人少了容人之雅量,行事过于极端。这与他的妇人之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羽在此立都,而项羽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这也看出项羽的格局太小,一起只是为了衣锦还乡。
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了,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羽嫉恨宋义,找个借口将他父子俩都杀了。只因宋义对项羽说:“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项羽攻下下荥阳城,生擒周苛。项羽许高官厚禄:“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大骂,讽刺项羽。项羽大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其实身为帝王之人,并非要才能超过手下,只是要有容人之肚量,驭人之能力,有服人之德。而不是一个人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最后只落得英雄迟暮。
其实一切都已经成了过眼烟云,英雄也好,一代帝王也好,都埋葬在了这浩瀚无际的时空之中,单凭后人感慨不已,浮想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