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死就不会死」——
作为前述的Jekyll的后续故事,本来想在家里的这块「My Cloud」上做一个自动定时检查文章更新,然后build-push的环境(这样一来,我在任何地方只要通过WD2Go的服务上传一篇文章到硬盘里,理论上家里的My Cloud就可以帮我发布),不料熬到深夜的我,在装bundler的时候脑子一昏,居然把一些核心库给删掉了,而且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重启了My Cloud。
很自然,变砖了,而且是硬邦邦的砖(相对于论坛上谈到的有ssh但是没有正确UI的soft-brick来说),连网络都没法连接了。
多少年没有写过什么「技术」、「开箱」、「指南」之类的文章了,但是考虑到WD My Cloud是个不那么大众而且相对比较新的东西,国内网上似乎也没看到比较详细的介绍。那么我就姑且写下自己未必成功的尝试吧。
参考文章是从WD的官方论坛上获得的:How to unbrick a totally dead My Cloud,虽然贴主是提问的,但是几位答复者,特别是sammarbella的好几篇热心回复,是我这次尝试的源头,我也就默默在这里祝他好人一生平安……
准备工作
思路很简单,如下几步:
- 先寻求WD的官方支持(当然不能说是ssh搞坏的,就当是我升级断电了吧……),看看官方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官方果然一天多没理我,等了两天,回复了一封一看就是自动生成的「建议寻找代理或者服务商返修」的官话邮件,算了,自己动手吧。
- 开箱,拆出硬盘;
- 通过SATA/USB的硬盘盒接到电脑上(Mac & Win 均备选),按照论坛帖子进行云盘OS的恢复写入;
- 如果恢复成功,装回去。
看上去好像相当简单——才有鬼啊。
拆机
拆机到第一步就遇到很现实的问题,网上找不到拆机的教程,我全网搜索唯一看到的是在SMZDM上有位开箱兼拆解的还是跳过过程,直接给出了结果图,更不用说那次拆机还是破坏性拆机——机壳的卡子全部都损坏了。至于Google和Youtube上只有Mybooklive的拆机教程和视屏。
所以,在我自己所见范围内,我这是「全球」(我能找到的)第一份拆机的记录,以及第一份「无损」拆机(我在臭屁什么啊?)……好紧张。
首先是未拆之前,光线不好加上手机拍摄,画质什么的,环境什么的请忽略:
接下来是各种窥看和猜测,还有对外观接缝的试探,最终定下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针对这种无螺丝的外壳组装方式,关键就是找对方向、找到着力点。很显然,方向即使朝着面板正面对外拉,着力点反而是最难的,那就要自己创造:用绳子外加镊子,终于实现了对机壳的捆缚,然后剩下的就是用废信用卡略微撬松接缝,最后用吃奶的力气来拉吧——
当出现下面一幕,盖子被终于拉出了一小节的时候,我的心情之激动简直无以言表。
模具工艺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完全是利用了滑槽和卡扣实现了不错的外壳安装机制。
这就是SMZDM的帖子里被全数毁坏的卡扣,在这里,是完好的:
传说中的超值的2TB红盘: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无非咬咬牙毁掉保修的封条,下螺丝,包括装在硬盘两侧的防撞的橡胶帽——稍微注意的就是把硬盘和控制板从塑料外壳上拿下来的时候,注意下角度,别把那几个接口给挂掉了,以及那个指示灯的部位的小塑料片看上去略脆弱,须留心。
另外,控制板的SATA接口是反扣上去的,拆的时候,也要稍微注意一些。
下面是全家福,包括工具和散件——好了,打包收好,等待明天借来3.5'的硬盘盒,准备刷系统了。
刷机
接下来就是要如何去把系统给刷回去这个严肃的问题了:
软件上,先去WD的官网下载最新的固件更新,然后用解压缩的工具找到<解压后的目录 >/data/CacheVolume/upgrade/rootfs.img文件,复制到比较方便的地方备用。
然后,先从同事手中借到了「利器」,SATA硬盘座:
接上硬盘,插上了我的MacBook Air——当然,首先就是个不能识别硬盘的下马威,这个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可是问题来了,在我参考的帖子里,很多基于GUI的方法都是用的是Gparted或者是Disk(Ubuntu),可是OSX呢?先试了下系统的磁盘工具,果然被告知无法恢复磁盘——因为它当然看出来源文件不是个合法的OSX的img了。
都到这一步了,怎么能够被这个拦住,作为菜鸟的我仔细爬了爬楼,才确认用dd就可以了,于是开工:
先diskutil list
看看磁盘状态,找到硬盘上放系统分区的两个盘符,很明显,就是类型是Linux_RAID, 大小约为2G的两个分区了;
接下来,用sudo dd if=/Users/iclaud/rootfs.img of=/dev/disk1s1
和sudo dd if=/Users/iclaud/rootfs.img of=/dev/disk1s2
把系统刷回到两个系统分区;
好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接下来就看效果了,我的心情异常的忐忑:
先接上控制板,插上电源和网线,上电,一阵硬盘的读取之后,我反复的刷着webpage,终于,蓝灯亮起,同时,管理界面重新出现了!
大功告成,可以装机了——
装机
不要以为装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两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是控制板和硬盘间起到支架作用的那三个小黑塑料柱子,怎么放进去(在已经插上控制板之后)就是件比较考验手艺的事情,一把称手的镊子必不可少,此外,千万仔细看拆机时的照片,那左右一共四个橡胶减震头,装的位置要正确,否则,很可能就没法装上去,还是要返工。
其次,最后装进盒子的时候,最好先把左侧(靠近各类接口那侧)的橡胶头拔下来(当然,螺丝在硬盘上)先塞到壳子的两个槽里放妥当,然后,再把只剩下金属轴的硬盘塞进去,否则,一味带着橡胶头子想往盒架上塞,简直是Mission Impossible.
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算是基本还原——没有白折腾啊,下次再也不能手贱乱点「Ye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