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Ivy大概是一岁左右出现分离焦虑,表现就是我要出门上班就要抱着我大声哭闹,声嘶力竭,非常可怜。
婆婆不忍心看到她哭闹,就在我快要出门上班的时候就吸引宝宝进房间,让我偷偷离开。据婆婆的反馈说,女儿从房间出来之后,看到妈妈不在,就不停地到处去找妈妈,房间,客厅,厨房,阳台,直到确认妈妈确实不在家,才肯放弃去玩。
我在暗暗庆幸地同时发现情况变得更糟。只要我一回来,她就像考拉一样挂在我身上,不肯下地去玩。我一把她放下来,她就开始哭。
后来看了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发现自己的做法大错特错了。0-3岁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趁宝宝不注意偷偷离开,反而会让宝宝产生不安全感。一次两次这样,她就会觉得妈妈会在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开,所以她就会在再次看到妈妈的时候时刻粘着妈妈,这样妈妈才不会走掉。
正确的做法是,提前告诉宝宝妈妈要出去,在她面前出门,就算刚开始她要哭,也没有关系。晚上在她面前出现,让她知道妈妈出去了也会过段时间就回来。这样她就会知道妈妈离开自己只是暂时的,妈妈离开是因为有事情要做。回来之后也要去抱抱她,跟她一起玩。
我立刻跟婆婆沟通,跟她解释了不能再偷偷离开的原因,告诉她下次我要怎么做。刚开始两三次还是哭,可是等我回到家,宝宝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她慢慢地不再总是挂在我身上,也可以自己在客厅里跑来跑去自己玩了。
育儿书上将孩子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依恋型、回避依恋型和焦虑矛盾依恋型。
安全依恋型的宝宝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也会很沮丧,也会痛哭,但是很快就能够从崩溃的情绪中走出来。妈妈回来时,也能够很开心和妈妈进行互动沟通。所以,这是一种健康的依恋关系。
回避依恋型的宝宝对妈妈的态度比较冷漠,平时不会主动跟妈妈进行肢体接触。妈妈离开也不会表现难过或焦虑,妈妈回来也不会很开心很激动,表现出漠不关心。
而焦虑矛盾依恋型的宝宝非常喜欢黏在妈妈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妈妈在身边的“绝对安全”。妈妈离开会大哭大闹,但是妈妈回来又会哭着打妈妈,非常矛盾。这类型的孩子几乎不会主动探索新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即使妈妈在场,也会感觉很焦虑。
我对比了一下女儿的情况,发现她开始偏向于焦虑矛盾型,后来就是属于安全依恋型。我知道自己的处理方式转变了,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变化。
对于休完产假要重返职场的妈妈而言,面对出现分离焦虑的孩子,在自己出门之前的歇斯底里,大哭大闹,心里既心疼又无奈。有些妈妈也会非常的焦虑,束手无策。其实,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做法,说不定就能换来不一样的局面。妈妈和孩子,都能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