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影的前20分钟,总是不那么吸引人,偶尔还会让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由此,我常常会错过不少好片。
《触不可及》的开头是阴暗的,两张生硬的脸,奔驰在大道上,一路超越,终于引来了交警,不精彩但最起码够刺激。接下来两个人合作对付交警,据说是惯招,我还以为他们是罪犯。画面跳转,由暗到明,故事正式开始。
影片最后又回到开始的情节时,我的感受已经完全不一样。好片子,真的是看到最后,你才能发现它的厉害之处,无论情节还是表现方式。
这两年,迫于身边人的软磨硬泡,我每个月至少会进两次电影院,基本上以国产电影为主,但评价不错的《驴得水》《追凶者也》《羞羞的铁拳》等都没有给我类似于看这部电影的感受,观影体验倒都有点儿不舒服,有一种被硬拉着的感觉,压抑。
说回《触不可及》,电影的中文名和故事本身是不符的,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在经历了各自生活的不堪后,彼此带对方走进自己的世界,在触碰之间,发展出一段深厚的友谊,并刷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这不是触不可及,而是非触碰而不可得。也正是因为他们敢于触碰,才可及,才可打开一个新世界。导演用反语,或许是希望达到双倍的效果吧。
德利斯(黑人小哥,护理人),家庭情况复杂,贫穷,社会混混,曾因打劫入狱六个月,一心想破罐子破摔,胸无大志,但性格直爽,善良。菲利普(贵族大叔,被护理人),绅士,睿智,富有,因意外事故,脖子以下失去知觉,性格变得乖戾无常。
“如果我变成你这个样子,我肯定会自杀。”
“我选他,是因为他不会同情我。”
电影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两句,大意是这样的。前一句来自德利斯,后一句是菲利普向亲友说明自己选择德利斯的理由。遭遇变故,失去爱人,自己已经非常同情自己,如果每天还要被同情的目光包围,情况只会更糟,所以菲利普最不缺的就是同情。
在德利斯眼中,菲利普不能动,并不是他的弱项,相反,这样的菲利普,竟能活下去,换作自己,绝对是做不到的。他对菲利普,一开始是调侃,是直接的开玩笑,随着交流的深入,更多的是敬佩,是朋友间的照顾与帮助。换一个角度,德利斯是不懂规矩的,是敢想敢说敢做的,甚至是不尊重的,但在人生已经跌到谷底的菲利普看来,这种态度才是最真实的,既然生活已经如此,打破既有的条条框框,看看另一个世界,接纳另一种想法,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快乐。
这是两个人的冲突融合,也是两种文化的冲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触动到我的是菲利普的包容和德利斯的善良。
菲利普在遭遇了重大挫伤,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依然怀有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他的笑是那么温暖,他写给笔友的信是那么的深情。他敢于冒险,就像当初喜欢极限挑战一样,他为自己的生活引进了一个不同的人,一个有活力,有脾气的人。还能怎样呢?或许他曾无数次问过自己,我已经够惨了,还能多惨呢?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呢?
对德利斯,菲利普是足够包容的,是怒不起来的,他调侃,他玩闹,他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都充满活力和快乐。很多时候,菲利普会觉得自己是健康的吧,那种感觉比真正回到健康的状态会更好吧,那是一种穿过黑暗的光,是足够真实的。
德利斯的率直是整部电影的笑点,他对上层文化的反映,能满足平民小小的虚荣心,当然,这是我这个小小平民的观感。高雅的舞台剧比滑稽的小品还要滑稽,交响乐团的音乐远远比不上流行摇滚乐,我看不懂,你就没劲,自我安慰的好方法。
德利斯的家庭矛盾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愤世的不良青年,虽然穷,但浇不透他那颗温暖的心。他爱母亲,爱兄弟姐妹,爱朋友。 他认为他打死都不会做的事,都拗不过他的心。
两个人分离,都是即将被生活击垮的个体,两个人相交,奇妙的,快乐的反应就出现了。所以,这怎么能是触不可及呢,这明明是产生交集,发光发热呀。
我们常常不敢跳出自己的领域,不愿让外人打扰我们的生活,好像这个世界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变。就算要变,也是有预期的往好的方向变。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我必定会选择保守的那个。
几年前,在我失去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时,我把自己关了起来,不再交朋友,因为我不想向多一个人揭开自己的伤口,我不想看到那双带有同情目光的眼睛。我是理解菲利普的,在有缺陷的情况下,我们都希望能被正常对待,所有的弱势群体都希望。
用句俗语结个尾吧。生活会突然给你关上门,连窗也不留,伸伸手,为自己推开一条缝,引一道光进来,说不定,你就有勇气打开整个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