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加2020-10-28笃行日志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这是一本关于养育孩子的书——但是,它不会告诉你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他们应该如何做,而是会告诉你,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段话深得我心,鼓励孩子思考就是一个陪伴探索的过程,我想这需要家长暂时放下强大的大脑,快速的思维,调整姿态,调频到放空无为的状态,陪孩子一起探索。

在书本的刚开始,我暂时不结合书里的具体技巧,讲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有一天,弟弟不小心把哥哥亲手做的手工——一辆木制观光车摔倒了地上,散架了,车轮咕噜噜都滚了下来。我们俩瞪大了眼睛看着对方,几秒后他说,“oh,现在惨了。”我也跟着说,“oh,汽车摔落下来,散了一地。”他继续描述,“旗帜倒下了,车轮咕噜噜滚到了床底……”然后我们哈哈大笑,接着我问他,“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他说,“嗯……现在我真是不想要哥哥回来了。”“他回来你会害怕紧张吗?”“是啊。”

“可是他真的不会回来吗?”“不会……”“那要怎么办?”我问。他认真想了想说,“下次去小海狸我再重新做一个给他吧。”

我做思考状说,“嗯,这确实是办法之一。可是万一他说他就要他原来那个呢?那可是他亲手做的。”这时外婆喊吃饭了,我们将话题挪到了晚上睡前。他说,“那就用我的一个玩具跟他交换吧。”

“哦,你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还有可选的方案吗?以前啊,我的老师告诉我,凡事都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案,我们再想想看?”

看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样子,我说,“哎,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不可以把哥哥的车子带去小海狸修补一下,这样哥哥回来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现有摔坏过?”“嗯……可以哦。”

故事二:有一天下午,我收到了儿子同桌妈妈的信息:“宇翔妈妈,我女儿回来说宇翔今天在进学校的时候抱着我女儿,然后头磕到地板上刚刚看有一个包了,宇翔回家了你问问是怎么回事哈。……(持续沟通对话)……我女儿也比较皮,前两天回来说宇翔扯她头发,我说肯定是你上课讲话了,我还说她来着。今天出来哭了说好痛。”

去托管接宇翔的路上我思考了一下,决定先了解情况,同理感受,再引导思考解决方案,鼓励孩子和孩子直接面对,甚至和她妈妈直接面对,但是我陪伴在他身边。

我现在总结一下,结果是,两个小朋友通过两位妈妈的手机直接交流了以下几点:

1,还原现场,也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2,各自检讨没做好的地方,道歉。

3,各自想想怎样做可以彼此的相处和配合更好,“两个人要配合好,互相帮助,万一以后不小心忘记掉了,我们必须要互相提醒。”

我觉得有一个转念的工作是可以帮助我们从怕问题转变成“太好了”,也就是从“麻烦来了”转变成“机会来了”:

问题发生前,我一无所知,只知道他的成绩多少,同桌是谁(有时也不一定知道),上学放学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有时也不一定关注),老师有没有告状。

问题发生了,太好了,我有个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想法的机会了;

问题发生了,太好了,我有个跟孩子三观碰撞的机会了;

问题发生了,太好了,我可以好好享受这个过程,去润物细无声地陪伴他养出抗挫力,语言表达力,情绪管理,目标管理,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

问题发生了,太好了,我可以看看自己遇到问题的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情绪感受,我可以怎么调整自己或者它是如何影响我和孩子的互动的……

……

有时,我们需要放下“解决问题”的目标,着急着想要一个问题的答案,常常让我们忽略掉许多比答案重要的多的事情。

与其把问题快速处理掉,不如去看看事情本身,在那里,我们能淘到金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