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
公又复问,不对。
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
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
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
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
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
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
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
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
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
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
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
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
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译文: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样?”晏子不答。
齐景公又问一次,还是不答。
景公说:“对我说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为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
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
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
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献给他。国君几乎身亡,而白公被杀。
晏婴听说贤人不虚君主的信任,拥有民心而不作乱。
对君王说话必然是对别人有利,教导下民必对君上有利。
行义可让民众知道,考虑计策可让国君知道。
孔某人精心计划和叛贼同谋,竭尽心智以行不正当的事。
鼓励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导臣子杀国君,不是贤人的行为啊。
进入别国,而与叛贼结交,不符合义。
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乱,不是仁义的行为啊。
避人后策划,避人后言说,行义不可让民众知晓,谋划不让君主知晓。
臣晏婴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处,所以没有回答。”
景公说:“啊呀!你教给我的很多,不是您,则我终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