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咨询客户,是被父母带来的十几岁少年,带着眼镜,穿黄色T恤,一咧嘴,一脸明亮的笑,没心没肺的样子,与父母描述中那个无法理解的叛逆少年——完全是两个人。
少年就坐在我对面,真实存在。
父母说起他在家中的行为举动,满脸满心的担忧无奈,也都不是伪装的呈现。
先不说这两个矛盾的片面如何在一个整体上呈现,我问少年,你内心那股怒火究竟想表达什么?
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说:证明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阶段吧——
感官的突然开阔,头脑瞬间“清醒”起来,突如其来的旺盛精力开始按照自己的轨道抓取想要的信息,尝试分析,也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到一个又一个群体中,不再躲在父母身后,而是只身面对自己对别人的感受判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喜恶,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在。
甚至有些情况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明确收到了对方的“负”评价,但一时之间,不知道说还是不说,或者正在纠结怎么说合适,又或者是嘴巴跟不上脑子,那个瞬间哑口无言,像个木头人一样立在那里动弹不得,无“还嘴之力”。
反而是事情经过之后,静下来,像一个旁观者一样想想当时的场景,开始嫌弃、埋怨那个当时的自己,如今想来的一万个“如果可以”,都拗不过当时的“动弹不得”,越想越生气!
是呀,每一个青春期的我们,都在这样“不明原因”的火力全开和无处安放的情绪炸弹中,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释放方式和平衡点。
——听起来好对。
可当我们将全副身心拿来找释放方式和平衡点的时候,已经有一个既定的目标叫做:“解决问题”。
将整件事当作“问题”,这是成年人的思维,有助于我们反思成长——但如果说那股力量的到来,原本不是为了生成问题,而是为了开启你的“神力”,怎么办?
比如,因为你说,比起迷茫的不清楚,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
比如,因为清楚地知道“我不是”,我还有了想要告诉你、你们的意愿;
比如,因为想要让你们了解、相信那我所认为的,我开始花费心力去研究、去呈现;
比如,那些真正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为作品,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出了想和说以外,还可以做,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看见”我的能力,从也许感性的“我不是”到理性的“我可以” 。
而事实上,但凡有过这样的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当我们决定直面内心的愤怒,去【做】的时候,往往就会忘记愤怒。当【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反倒相较于最初的“想证明”以外,收获更多的是自信,以及前方的路途更加清晰。
这一团无名火,原本可以送你扶摇直上十公里。
如果着急着将火灭掉,或是着急将火泄出去,也许身体会回到原本习惯的平衡中,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客观地说,也确实少了新的可能性。
说到这股“证明自己”的力量可以帮忙我们有力量打破、去实现内在想要,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力量——就好像每个人的青春期都难免狂暴叛逆,但我们终会成长——你真的努力证明过自己一次,做过这条路,就会真正体会这句话:你无需向任何人证明自己,你只需要做好自己。
听起来有些玄幻,但这世间正确的道理太多,真正能够接纳的,唯有我们自己走过的那些。
祝福你,有机会借由“我不是”了解内在多一点“我想要”。
----------------------------
今日所得,皆你所有,本亦在你心中。
有益的分享,是分享给那个你觉得恰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