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林语堂用英文著就,张振玉翻译;书中除摘录苏东坡大量优美诗词外,作者(译者)本身文字极其优美,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值得一读。现摘录作者(译者)部分经典语句如下: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
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做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同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此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更渺不可得矣。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是的“元气”。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在孟子的哲学中,“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天下之理,能戒然后能慧,盖慧性圆通,必从戒谨中入。
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亲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人生还会抱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
此后,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这才是我们所知道、百姓所爱戴的苏东坡,也是温和、诙谐的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风光之美一半地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江山岁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为沦落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
长寿的目的包括身心两方面。在身体方面,其目的在求容光焕发的健康、体格精力的强壮,以及袪除缠绵的痼疾;精神方面,在于求取心灵和情绪的稳定以及灵魂元气的放发。
对一个哲学家而言,人若高寿而健康,又有黄金花费,到天堂去反倒成为次要,因为还有什么要请求上帝的呢?
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
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
书法为中国绘画提供其技巧之美的原理,诗则提供画的精神与气韵情调,以及对大自然的声色气味泛神性的喜悦。
说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画,这种解释真是再容易不过。
艺术上的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
中国的批评家爱慕书法时,他不欣赏静态的比例与对称,而是在头脑里追随着书家走,从一个字的开始到结尾,再一直到一张纸的末端,仿佛他在观赏纸上的舞蹈一般。
为了寻求富有活力的线条,中国书法家转向大自然。自然中的线条永远暗示运动,且其变化丰富无限。
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映。中国画不知不觉中表示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人只不啻沧海之一粟,浮光泡影而已。
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
文人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
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
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