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4.26:事君烦数斯辱矣,朋友烦数斯疏矣

「里仁篇第四」26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与领导往来过频,易受耻辱;与朋友交往过密,易被疏远。”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四十五岁。春秋末期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之前的“为政篇”载有子游向孔子问孝的章句。

“事”,职也。这里作动词用,意为“为……做事”。引申为“与……往来”。

“君”,尊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云:“君也者,掌令者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

“数”,音“硕”,屡次、屡屡,引申为“过于频繁”。

“朋”,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聚集。“朋友”即“与友相聚”,引申为“与朋友往来”。

评析

《礼记·祭义》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无论是君臣还是朋友,过于频繁的交往,都容易使彼此之间的敬意疏淡,这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一个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物理和心理独立空间,以满足安全感和处理个人事务与情绪的需要。如果这个独立空间被频繁、过度地侵扰,就容易招致被侵扰者的反感和抵触,这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另一个原因。

因此,无论与领导还是朋友往来,都要见机而作,适可而止。如果不顾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恣意而为,则要么遭人轻贱侮辱,要么遭人冷淡疏远。

作为君子,虽然不以他人之侮辱和疏远为意,但若见辱于君,则人微而无以纳忠行道;见疏于友,则言轻而无以尽谊辅仁。故“事君”、“朋友”而不“数”,乃是行道辅仁之法,非为求荣求亲、当去当止之谓也。

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两句话当作求荣华、当滑头的座右铭,那么无论是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罢,就会变得不负责任,也就不是君子当行之仁道了。

因此,本章的意义,并不在于“事君数”、“朋友数”之见辱与见疏,而在于见辱见疏有碍于行道辅仁。故《礼记·表记》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君子于此不可不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