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无情人有情铮铮铁骨担道义
——解读双双喜绝品小说《我们是华邦人》
看点新晋绝品小说《我们是华邦人》,是双双喜的纪实性小说。
既然定义为纪实性小说,我们的这篇赏析就从这个定义谈起。
纪实性小说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支,现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体现在更广泛和真实地搜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然后加以高度概括与提炼,通过艺术虚构而创作的小说。同时它又是纪实类新闻、以及报告文学,进一步艺术化发展的结果。此类作品常常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政治倾向性,有着符合时代发展主旋律的主题。
可以说纪实性小说就是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符合时代发展主要旋律,现实主义性质的小说。也可以看做一种更加艺术化以后的报告文学,或者更加现实与真实的现实主义小说。
如果我们要解析这部小说,显然应该从纪实性小说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来对照。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作品在真实性、现实主义方面的表现。
这是真实记录台风温比亚,带来强降雨造成洪水灾害的作品。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个生成在太平洋上,2018年的第18号台风.也就是台风温比亚。我们现在来看看它的现成经过:
2018年8月12日中午,一个低压区在中国东海上空悄然而生。到8月15日中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国际编号1818,并命名为温比亚。到此台风温比亚正式形成。
8月17日4时05分,在生成五天后,它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9级,成为2018年第三个登陆上海的台风。“温比亚”直接从上海市区穿越而过,迫使5时58分上海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3小时内累积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台风“温比亚”一路从苏州进入无锡,穿过太湖湖面到达常州溧阳,又飞奔至南京溧水。在江苏逗留了7个小时,带来了一天一夜的狂风暴雨。
截至8月24日,温比亚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辽宁等受灾严重地区造成48人死亡,4人失踪,37人受伤,倒塌、严重损坏房屋32624间,直接经济损失250.8亿元。其中包括山东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菏泽6市10个县(市、区)的40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
上面的资料是经过核实的新闻性官方资料,我们从这些近似枯燥的数据,也许看不到温比亚真正的灾难性现场,究竟会怎样震撼?那么,我们看看这篇纪实性小说吧。
“……二零一八年八月十九日,青州市开发区胡东路工程指挥部。
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板房内光线沉暗,不过是下午四点,却似到了夜半时分……”这是小说第一小节的时间与地点交代。青州隶属山东潍坊地区,正是温比亚重灾区之一。可见小说的背景就是温比亚在山东潍坊地区肆虐的现场。“汹涌的大水由东往西疾流。疾水打着漩涡,翻着浊浪,……漂浮物也是形形色色,……电视机、电冰箱、广告牌、自行车……各式各样的轿车,……男人的呼喊声、女人的尖叫声、洪水的咆哮声、大雨的哗哗声……”
这就是上面那些枯燥数据的真实写照!
“咆哮的洪水……飞泻直下,……冲塌了门楼,冲倒了大树,冲跑了汽车,一个中年女子坐在……水缸中,……快速向下游漂去。……女子的呼救声清晰可辨,……呼救声带着些许绝望,声嘶力竭……”
这就是温比亚带来的恐怖场面!
我给这篇赏析的标题是《洪水无情人有情铮铮铁骨担道义》。这些数据和小说描述出来的场面,恰恰精准地给温比亚造成的灾害数据做出了脚注。这些场面几乎可以说是最真实地反映了灾情发生时的场面,也就是所谓的纪实性小说真实纪实的一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说是怎样在无情洪水肆虐的那一刻,去刻画“人有情”这个主题?
“……他爬上挖掘机的那一刻,扭头西望,……北边的公路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有警察、医生、消防员,……还有人在拉扯着电线,……做好挑灯夜战的打算了。
侯贞刚……猛地启动了挖掘机。……一定要把被困老人救出来。……是唯一的一次机会,对……老人……唯一……生的机会。……挑起了楼板的一个角,老人也一点点显现……强光灯……消防衣的橘红色,……消防帽上浅黄色……在炽光灯下分外醒目……让人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温暖……侯安洞老人被成功营救……”
无数参加抢险救灾的人们,为了抢救一位困在倒塌楼板下的老人,奋战数小时,动用了各种机械和物资,不惜代价,不惜人力物力,在无情洪水肆虐过后,各级政府,解放军官兵、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当然也包括小说重点表现的“华邦人”,用充满真情的大爱,温暖着每一个受灾的百姓。
这部小说应该是,重点围绕着华邦建设集团各下属单位,在这场大灾难的突出表现写的。我查了一下,这应该就是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青州华邦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这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青州地方企业。很显然,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也多一半是真实存在的。按照我的判断这篇小说的雏形,很可能是一个表现青州华邦的报告文学。小说恰恰就是在这个报告文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腻的艺术加工,使得原来的报告文学不再枯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这部小说没有非常明显的第一人物,也就是主角。虽然相对而言,作者在其中一个叫侯贞刚的挖掘机手,赋予了相对比较多的笔墨,但严格意义上看,还是不同于大部分小说中第一人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小说在人物表现方面是在塑造一个“华邦群体”的形象。侯贞刚也只是这个群体的代表而已。小说平均使用笔墨来展现出的一群人,只是一群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毫无畏缩、敢于担当、放弃小家、顾全大局的普通人。他们不是解放军、消防兵、医护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华邦一群员工而已。在如此大的洪灾面前,他们完全有理由去保护自己的家人,抢救自己的财产。但是,他们却义无反顾放弃了,为了更多受灾群众,迎着风雨赶赴重灾区。
小说有一段情节,用朴实的语言,真实表现了这种大爱情怀。
装载机手——刘传成是公司出名的“妻管严”。可就是这个“妻管严”,居然毫不犹豫地在妻子电话里,明确表示自己不能马上回家,要去参加抢险救灾。
小说通过对夫妻电话,工友对话,描述出了刘传成是在妻子电话报警,家中姜井被淹后,还是义无反顾放弃了回家去抢救个人财产的机会,坚决参加赶赴重灾区抢险工作。那井里是上万斤的生姜,是价值十数万的财产。
尤其是最后夫妻的电话对话,更是把这对普通夫妻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我跟你说过了,我回不去了。我要去王坟镇抗洪救灾,家里的事儿你自己看着办!”……“你早说去救灾啊……家里的事儿你甭管了,我自己想办法,你安心去救灾吧!注意安全。”
正如作者所言,这种情怀并不是每个女人,当然也不是每个男人,每对夫妻可能有的。这就是“道义”,是人性的道义,是社会责任感。
就是这些普通人的铮铮铁骨,担起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义之山。正是这千千万万的普通男女、普通夫妻、普通家庭,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础,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坚强的脊梁。无论是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地洒下鲜血用自己的牺牲去保家卫国;还是解放战争中,丢下自家刚刚分到的土地,肩扛手推刚刚收获的粮食去支援前线,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以及在汶川地震一方受灾八方支援的大局观念,都折射着同样的精神。
这就是作品的精髓所在,主题所指。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也是所向无敌的。本作品之所以成为江山绝品,恰恰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彰显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题。
小说每一个场面的描写,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这突出了小说纪实性的特征。同时,小说采用了大量艺术性很强的文字描述,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效果,而且给读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我们看看前面引用文字中那些排比句,还有对各种场景准确,细致的描写,特别是对洪水动态的描述,使得那种惊天动地的冲击力带来的视觉效果格外逼真。作品以艺术性方式表现出来的情景,可以在多个章节里找到。
例如在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此时的天空有了一丝暗亮,东望,那座雄伟壮观的逄山隐约可现,此时,却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恶鬼,瞟觑着这个不平静的夜。石河一直在嘶吼咆哮,仿若趴俯着一只即将睡醒的怪兽,怪兽随时会从河底一跃而起,肆狂地将这片土地吞没。”
把灾难中的山比喻为恶魔,把肆虐横行的水,比喻为怪兽。这种艺术性的描写,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渲染力。
还有后面对灾后现场的还原描述“路面上满是东倒西歪的电线杆、星罗棋布的棱石、仰面朝天的汽车、横七竖八的广告牌,现场狼狈不堪。”
这一连串排比句用得恰到好处,就像照相机上的镜头,把温比亚带来的灾难,以极强的视觉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是非常善于采用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恰恰就是这种文字艺术的修辞手段,不仅加强了作品的纪实性,也大大彰显出通过小说艺术,来更加丰满地表现环境描写,用以衬托主题的必要性。
我们在前面已经从作品在契合纪实性小说的特征,以及小说群体英雄的塑造,特别是小说主题的提炼几个方面做了画龙点睛的剖析。
下面我想就这部作品谈一点个人建议。
诚然,这部作品的纪实性、艺术性和主题表现方面是十分优秀的。不过,任何的作品不免有可能存在瑕疵与不足。我下面这些未必属于不足,只能算是我对作者的一些建议罢了。
第一个建议是关于作品标题的。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可以从第一时间就夺取读者眼球的题目。起个好题目,还是需要作者下一番功夫的。而且,题目需要明了、准确、甚至完美地与作品内容,以及主题契合,比如《红楼梦》、《西游记》、《雷雨》……等等。这部小说的题目是《我们是华邦人》,这个题目是存在局限性的。对于青州人,或者潍坊人,山东人也许可能知道“华邦”的概念。这部作品假如发表在这些地域性刊物上,应该不存在什么无法理解的问题。但是,江山是全国性文学网,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试问,有多少读者知道“华邦”?所以,我建议可以考虑换一个更加鲜明夺目的标题。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人物塑造方面。
我个人感觉塑造群体形象,似乎非短篇作品可以胜任。短篇小说的容量限制,很难去容纳一群人物的塑造过程。由于这个原因,会造成每个出现的人物都是蜻蜓点水。其实,这未必是作者本意。
从作品的笔墨,还是看得出侯贞刚很可能本来是作者要表现的第一人物。作者也的确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加重了笔墨,在一些场景中也已经被突出成为主要人物。但是,由于作者还想去表现更多的人物形象,就势必带来笔墨的游移,无法给予这个人物更多关注。其实,只要稍加调整,这个人物一定会凸显出来,成为中心人物。比如,我们可以将刘传成这个人物删除,留下他的故事素材,移植到侯贞刚的身上。那么这个主意人物马上就会丰满起来。
当然,有人会说这些事儿本来就发生在刘传成身上,而不是侯贞刚。你这样是虚构,不符合实事求是,就不是纪实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是小说,并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报告文学,他是纪实性小说。小说就是小说,小说是需要虚构的,也必然是有艺术性虚构的艺术品。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所谓的移花接木,会影响作品的纪实性。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最后那个章节。
作者的标题是《小酒馆畅饮闻欣言金匾额璀璨喻邃意》。
我以为小说用庆功宴和金匾来做小说的结尾,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其实往往那种戛然而止,留有很大空白的结尾,反而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更容易有回味无穷的感觉。这种说得明明白白,看似完整的结尾,反倒容易冲淡了前面已经形成的氛围。我感觉不如让全文,在一种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救灾场面结束,更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建议,毕竟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行文的角度和立足点也是不同的。我的建议丝毫不会影响这部绝品的价值,它终究是一部很优秀的纪实性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