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奶的梦想(修改稿)
奶奶的一生,宛如一本布满沧桑褶皱的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苦难与坚韧,承载着两个贯穿她漫长岁月的梦想:一个是能一日三餐吃饱饭,另一个则是盼着她的仇人能得到上天的报应。这两个梦想,如同两根坚韧的丝线,贯穿了奶奶跌宕起伏的一生。
奶奶出生于1915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百姓的生活如同惊涛骇浪中的扁舟,漂泊无依,苦不堪言。在那个重男轻女、贫穷困苦的家庭里,奶奶的降临并没有带来喜悦。她的亲生父母,为了追寻南洋的新生活,在她仅仅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将她送到一户同样贫困的人家做童养媳。从此,奶奶的命运之舟驶入了一条满是暗礁与风浪的险途,她坎坷的一生就此拉开帷幕。
童年时期的奶奶,与那个时代无数童养媳一样,生活中充斥着无尽的苦难。挨打、受虐待、饿肚子,这些对于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在那狭小昏暗的屋子里,年幼的奶奶常常蜷缩在角落,饥肠辘辘地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心中滋生出对饱饭的强烈渴望。于是,她的第一个梦想在苦难中悄然萌芽——她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过上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饭的安稳日子。然而,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对于穷人家而言,吃饱饭无疑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就像天边璀璨却永远抓不住的星辰。
1931年,十六岁的奶奶在亲姑姑家做长工。彼时,生活的重担愈发沉重,日子也愈发难熬。更让奶奶感到绝望的是,按照当时的习俗,童养媳到了十八岁就要圆房。想到未来一眼望不到头的苦日子,奶奶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逃到远在南洋的亲生父母身边,去寻找新的生活。可是,身无分文的她,作为一个贫苦人家的童养媳,又哪来的盘缠踏上这寻亲之路呢?无奈之下,奶奶只好央求识字的姑父,帮她给父母写信,诉说自己在这里的艰辛,恳请他们寄些盘缠,助她前往南洋。信寄出去后,奶奶每天都盼望着能有回音,她无数次想象着与父母团聚的场景,心中满是期待。然而,一个多月后,奶奶等来的却是失望。姑父告诉她,父母说他们在南洋也过得艰难,实在没有办法给她寄盘缠。奶奶满心的希望瞬间破灭,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而此时,姑父家却在大张旗鼓地盖新房、买店铺、购置机器、开办加工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两相对比,奶奶心中的凄苦更甚,她觉得自己仿佛被命运遗弃在了黑暗的角落。
十八岁那年,奶奶如同那个时代众多童养媳一样,与丈夫圆了房,并离开了姑父家,回到丈夫家中。幸运的是,年轻的丈夫学会了划船,由于家就在石窟河边上,他有时会替人将货物运到梅城、松口等地,没有运货的日子就在家门口摆渡。靠着这份营生,一家人的生活才稍稍有了起色,日子也似乎有了盼头。奶奶心中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她以为苦难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这稍好的日子没过几年,丈夫就染上了鸦片。他几戒几吸,将家里值钱不值钱的东西都拿去换成了鸦片。家里的光景越来越差,日子比以前更加难熬,一家人到了实在无法生活的地步。为了活下去,奶奶只好跟着同村的人外出讨生活。在外面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她风餐露宿,受尽磨难,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生活。而此时在家的丈夫,却早已再娶,奶奶的家没了,她再也回不去了。
时间来到1947年,这一年奶奶已经三十二岁。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她渴望下半辈子能有个依靠,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和温暖的家。于是,奶奶听从媒人的话,同意嫁给了同样在外漂泊、因贫穷四十岁还未娶上媳妇的爷爷。本以为这会是新生活的开始,可婚后奶奶才发现,爷爷不仅贫穷,脾气还十分暴躁。他不懂得珍惜奶奶这个好不容易娶上的媳妇,稍有不顺心就对奶奶打骂。奶奶的生活又陷入了黑暗,挨打、吃不饱再次成为常态。由于身体瘦弱,奶奶一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这更是让爷爷对她不满,奶奶不仅要忍受打骂和饥饿,还多了“不下蛋的母鸡”这样的骂名。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奶奶无数次在深夜里偷偷哭泣,却只能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不公。
终于,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了。邻居可怜奶奶日子过得太苦,便邀请她一同回爷爷的老家生活。奶奶想着回去后自己能劳动、能种地,不用再挨打挨骂,便跟着邻居来到了爷爷仅有一间上百年老屋的老家,开始独自生活。在这里,她暂时结束了那段充满打骂的痛苦日子。四年后,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三十八岁的奶奶迎来了她一生唯一的孩子——我的爸爸。孩子的出生,给奶奶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她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改善爷爷奶奶之间的关系。爷爷嫌弃奶奶生孩子太晚,还说出“都赶不上和尚了”这样伤人的话。奶奶几乎是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儿子的重任。原本一个人生活都难以吃饱饭,如今多了一个孩子,日子就更加艰难了。吃杂粮、挖野菜,成了母子俩的日常。就这样,奶奶和爸爸在艰苦的生活中相互依靠,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爸爸十几岁能够劳动后,家里的生活才渐渐有了好转。
1958年,我家隔壁是学堂,学堂里的老师识字。奶奶心中一直对远在南洋的父母怀着思念之情,也想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于是她再次央求老师帮忙写信,诉说自己的现状,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一个多月后,奶奶的父母不仅寄来了少量物资,还回了信。信中特别问起奶奶是否收到了1931年寄给她的一千块大洋。听到这个消息,奶奶只觉得如五雷轰顶,眼前一黑,差点晕倒。她怎么也没想到,当年姑父说父母无法寄盘缠,竟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回想自己这半生所受的苦难,再想到那一千块大洋的去向,奶奶心中的悲愤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遏制。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就领着只有五岁大的儿子,步行六个多小时来到姑父家。在那里,奶奶压抑了多年的愤怒彻底爆发,她骂了整整一天,将姑父家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从那以后,对仇人的怨恨深深地扎根在奶奶心中,她的每一个梦里,似乎都充满了对仇人的谩骂。记忆中,奶奶骂得最多的两句话是:“斩千刀的和哥么绝代”,那充满恨意的话语,饱含着她半生的委屈与痛苦。然而,时过境迁,奶奶没有能力为自己讨回公道,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天帝神明身上,盼着上天能替她惩罚这个恶人。或许是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奶奶的姑父侵吞了那一千块大洋后,虽然一度家境殷实,建房买地、开铺办厂,但好景不长。他的儿子在优越的家境中逐渐变成了纨绔子弟,还染上了鸦片。很快,家底就被败得一干二净,儿子的身体也垮了,老婆跟人跑了,最终断子绝孙。到了七十年代,姑父家早已是断壁残垣,荒草丛生,无人问津。虽然奶奶的这个梦想看似实现了,但留在她心里的伤痛,却如影随形,伴随了她此后的人生。甚至在她离开人世的最后一个晚上,嘴里还在喃喃骂着“斩千刀的、哥么绝代”。
奶奶的第一个梦想,在1981年夏季终于实现了。1980年冬天,国家开始实行分田到户政策。勤劳能干的爸爸妈妈,在分田到户后的第一个夏季就迎来了大丰收,收获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一年。当奶奶看着满仓的粮食,摸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她等了太久太久,那个在苦难岁月里无数次憧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一家人也从此告别了吃不饱饭的日子,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奶奶的一生,历经磨难,命运多舛。她的两个梦想,一个饱含着对生存的渴望,一个充斥着对不公的愤恨。如今,奶奶虽已离去,但她的故事,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不仅是奶奶一生的信念,也应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准则。愿天下多些善良与温暖,少些恶意与伤害,让每一个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