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钱钟书
有人把这句话解读为青梅竹马不会成为恋人,有人解读为长期的陪伴未必能携手。而我从中解读出的是——长期的陪伴未必能日久生情,也未必历久弥新,很可能只是走进了婚姻,更甚者要共同养育一个或更多的孩子。
这解读根源于我的父母——为女三十多载,我始终看不懂他们的夫妻情感,捉摸不透他们的婚姻观。
今天,他们又一次吵架了。惯例父亲给我打电话诉说委屈,我再打给母亲问情况,接收母亲对父亲的抱怨。这个“惯例”有多久了?可能始于我上大学也可能始于我开始工作时,无从说起了。
如果要问在此之前什么情况,我更要好好斟酌一番才能回答。大约是我高中初中时他们主要互相生闷气,有时是彼此怨怼;幼时也见他们互不相让发生肢体冲突。至于种种细节,不多赘述。
至我有记忆起,父母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不计其数。温情倒也是有的,偶见。两个人的诉求总归是母亲觉得父亲不顾家,不体谅她,控诉点经常着眼于父亲喝酒应酬打麻将。父亲常觉得母亲不理解他,不包容他,控诉点经常着眼于母亲总自以为是,咄咄逼人。
然而,母亲是赞赏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父母孝顺爱护兄弟姐妹等诸多优点的。父亲也是体谅母亲的不易与辛苦,赞扬她的好品行和聪明伶俐的。
但他们的这些优点,是但凡一个三观正确的熟人都能了解的。所以,他们之间,很可能没有爱情。这只是我的揣测,仅仅是揣测而已,因为我感觉不到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婚姻的责任和为人父母的担当。
从幼时到去年他们都已经多次私下单独和我说过想要离婚。母亲说的多一些,从最初的问我要跟着谁;到中间她一说想要离婚,我就主动提出让他们离婚;再到后来母亲一抱怨父亲,我就直接说不开心就离婚吧。
这几年母亲也有说过她不离婚的原因。幼时因为我还小,父亲又那么疼爱我,不想让我没有父亲;后来我大一些,她又担心外公外婆的脸面;再然后,担心影响我的婚嫁;这些因素里,唯独没有她自己。近些年,随着她和父亲相继退休,相对轻松许多,矛盾也少了一些。
父亲提离婚少一些。但大部分都是在喝过酒或者和母亲发生争执后。或许也是无人可说,便只能和我说了。父亲说的离婚理由每次都一样:母亲总是自以为是,道理讲不通,不理解他。说完这些,也总会说母亲辛苦,自我批评不够顾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对我也不够关心。
父母从结婚至今,风风雨雨三十多年,经历了太多生活琐事,也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和至亲的离世。共同承担来自旁人的恶意,也一并享有了努力工作带来的荣光。却是时至今日仍会恶语相向,互不相让。
于我,是想不明白的。很多事情不是想不明白就可以不去面对的。为人子女,父母不和的时候自然要劝的,还要有策略的劝。
幼时不懂,成年后自己也开始主动寻找让自己夹缝中生存或者让家庭和睦的方法。《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的“反哭诉法”倒也好用:即不管对方和你说什么,你都要努力去认同,肯定他支持他,尽量找相关细节夸赞他。
用到我父母身上就是,如果父亲诉苦,先认同父亲说的种种,然后尽量找出父亲近日来的闪光点夸赞一下,尽量多体谅他。对母亲亦然。等到两个人情绪都稳定后,再去挨个说上那么几句说和的话。
方法当时很有效,却是始终解决不了父母之间的问题,一如体弱的人面对流感,很容易反复发作。
今日父亲打电话诉说委屈的时候,刚喝过酒的他已经坐在了开往我爷爷奶奶家的出租车上——看来两人要分居一段时间了,我能做的也只有静观其变,可不敢硬说硬劝,但凡有点和父母“作战经验”的都知道,那战火一不小心就能烧到自己身上!
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被提到的频率很高。虽然我看不懂父母夫妻情感,也捉摸不透父母的婚姻观,但这并不妨碍我依然渴望爱情,会在婚姻中好好说话,愿意积极主动沟通,渴望和老公一起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并为之努力。
抖音上流传这样一段话:这辈子很害怕三件事,一怕嫁给父亲一样的男人,二怕活的像母亲一样累,三怕孩子过得像自己小时候。
这些我都不怕。我最怕的是遭遇父母这样的婚姻:看不懂的夫妻情感,捉摸不透的婚姻观。有幸遇到老公,虽不能尽如人意,但总是没有陷入父母的窠臼。
看不懂的就无需去懂了,我知道他们一样爱着我,我也深爱着他们就好。往后余生,惟愿我的父母平安健康,多一些开心,少一点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