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落后” 这个词, 你会觉得自己是落后的吗? 通常我们觉得说只要是平均水平以上就是不落后呢?
但是估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大的方向来看, 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 大部分的人都感觉自己就是在平均水准以上, 有一个词专门解释这个现象, 叫做“乌比冈湖效应”。 即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并不能深层次的感知这个世界, 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平以上。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做结论的, 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 远非全部的, 只不过是我们所感知的周遭而已。
当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 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 不在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 而是我们尽可能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全部, 无论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当所有的人连接在一起之后,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 因为差异明显,你看到了太多人的生活, 太多优秀的思考以及活法, 你不是之前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人,所以对于知识的渴求甚至变成了一种恐惧, 害怕落后的恐惧,事实上, 早就应该恐惧, 因为本来事实就在那边, 只不过大部分的人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看到这边文章以后, 对“差不多”这个词突然觉得恐惧起来, 虽然, 我一直都觉得不应该这么活着, 但大部分的时候, 做很多事情的时候, 我都没有要求自己做到很好, 都是差不多就行啦, 差不多就可以啦,差不多就可以超越别人呢 ,所以, 如果你一直有差不多的想法, 以后你就会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那些优秀的人早已经从你的世界消失, 你已经沦落到百分之八十, 还在百分之八十的世界当中寻找差不多, 这个世界的二八定律是一直存在的。
现在互联网把更多的人联系起来, 即便那些优秀的人没有从你的世界消失, 你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光鲜的一面, 无法真正体会背后付出的艰辛。打破这种“差不多"心态, 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一件事情作到足够好, 有了一次类似的体验, 你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面”差不多“的幻想, 转而踏踏实实的认真做事。
除了高估自己, 大部分的人还喜欢做的就是低估别人, 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 他没有什么了不起,选择性的只选择我们想看到的部分, 而忽略了那些其他的优点,对于这种系统性的偏差, 只能用“冷冰冰”的科学来纠正,比如分数和名次。 对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 一直选择回避问题的话, 等到问题真正暴露的时候, 可能已经为时已晚。
除了用“差不多”来麻痹自己的人, 还有人喜欢用“比下有余”来麻痹自己,我虽然不算好, 但是我比那谁谁谁强,我虽然这方面不如他, 不过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有很多时候“劳逸结合”固然没有错,不过它不应该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 实际上, 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能硬着头皮把最困难的部分啃下来。
我到底是什么技能可以做到人群当中的百分之二十呢?这么一想,其实真的有些发虚, 是学习阅读思考的能力吗?比起身边周围的外在圈子, 可能会有, 可是那是因为我所处在的圈子太弱了,但 比起一些精英的圈子, 我实在是差太多。有时候, 仅仅只是比别人好一点点是没有用的, 必须强很多才能体现明显的优势。
其实想成为百分之二十的那群人,方法并不复杂,一件事情,若是你能够长期持续, 就足以淘汰掉百分之八十的竞争者。你甚至不一定要做到足够好, 只要能够不停的向前迈进, 你就会发现其实能够陪你走完这条路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