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抽空读完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合上书页,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作家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职业,这一点在路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欣赏,甚至有些崇拜和特别尊重身边的作家朋友们——我是打心底里佩服这些能够将生活描述得如此丰满的人,他们似乎经历过形形色色所有人的人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阅历。
《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创作随笔,大部分内容是路遥在回答读者提问,或是在讲座、采访中的分享,或是对自己作品细节的诠释。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折服于他严谨清晰的写作哲学——尽管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自知没有资格评论路遥先生的风格和作品——更被他巧妙绝伦的语言表达所深深震撼。
他那“连绵的秋雨丝丝线线下个不停”的描绘,他那“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的箴言,他为《家庭杂志》题写的“要大树的美,不要盆景的美”的赠言,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他对秦兆阳主编的评价——“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但没有某种中国知识分子所通常容易染上的官气,也没有那种迂腐气”——精准而深刻,印证了他所说的“只有心灵巨大的人才有忘年交朋友”。
写作是一种牺牲
路遥在书中详细记述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那种近乎自虐的专注与投入令人动容。他常常从中午开始工作,直到次日凌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作息让他作品的“早晨”从众人的中午开始,书名的诗意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他把自己关在斗室里,与世隔绝,为了创作甚至忽略了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我想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都必然伴随着相当程度的牺牲。作家们为了构建那个纸上的世界,不得不或多或少地远离现实世界。这不是清高,而是职业使然——精神的远行注定需要舍弃一些世俗的热闹。
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往往只看到作品完成后的光辉,却很少想到背后那些孤寂的日夜、那些被消耗的健康、那些被错过的人生乐趣。路遥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告诉我们: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天赋的灵光一现,而是血与泪的长期凝结。
阅历的悖论
路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正是因为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具有强烈真实感。他写《平凡的世界》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报纸十年,体验生活,构思人物。他甚至能够清楚地知道1975年某一天的天气情况。
但有趣的是,作家并非真的经历过所有人的生活。这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作家如何能够描写那些他们未曾亲历的人生?
我想,答案在于作家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们能够从有限的个人经历中提取出人类情感的共性,再通过想象力和同理心将其扩展。路遥在陕北农村的成长经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从这些经历中提炼出普遍的人性真理。他的笔下世界之所以让人感觉真实,不是因为他经历过所有事,而是因为他理解所有事背后的情感逻辑。
语言的炼金术
路遥在书中的语言表达让我反复品味。他形容连绵秋雨“丝丝线线下个不停”,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让人立刻感受到那种绵密、黏稠、无休无止的雨境。这种语言的力量,正是作家的魔法所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说出“雨下个不停”这样功能性的话语,而作家却能够找到那些恰到好处的词语,将感觉具象化。这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精准的捕捉。每一个精彩的比喻,每一个生动的描述,都是作家长期观察、思考、锤炼的结果。
想起自己偶尔写作时的窘迫——常常感到词不达意,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路遥这样的作家,却像是掌握了语言的炼金术,能够将平凡的文字点化成不朽的形象。这种能力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阅读、思考和书写的积累?
作家的责任感
路遥在书中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他不是为了名利而写作,而是将写作视为一种使命。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他明明可以走捷径,利用已经获得的声音继续写类似《人生》那样的作品,但他选择了更艰难的道路——回到原点,从零开始,创作一部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种选择体现了路遥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他坚信文学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消遣,而应该为广大民众服务。他想要创作一部“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作品。这种使命感驱使他甘愿忍受创作的艰辛,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这种对创作的敬畏和责任感尤为珍贵。太多人写作只是为了博取眼球、获取流量,而路遥的精神提醒我们:真正的写作应该是严肃的,它关乎真理的探索、人性的洞察和社会的关怀。
平凡中的不平凡
路遥毕生都在书写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但他恰恰在这些平凡中发现了不平凡的意义。他的作品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书写,每个灵魂都蕴含着史诗。
作为读者,我们被路遥的作品打动,正是因为我们在那些平凡人物的挣扎与奋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英雄,而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依然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着尊严和希望。这种对平凡人的深情注视,正是路遥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读完《早晨,从中午开始》,我对作家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作家不是天生的讲故事的人,而是后天磨练出的观察家、思考者和表达者。他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将个人的有限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用精准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生活的真相。
路遥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作品依然在说话,他的创作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无数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永远不会成为路遥那样的作家,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事业的热情、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洞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似乎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节奏。但恰恰是这种“不合时宜”的专注与坚持,创造了那些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伟大作品。
感谢路遥,感谢所有用心血浇灌文字的作家们。因为你们,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因为你们,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更多维度。在平凡的世界里,你们点亮了一盏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