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你:小人物与大人物
2、
“人心不足蛇吞象”素为人们贬讽奚落。而于佛法中,却系难能可贵、尊贵无比、“实事求是”之事业。一句话,修禅,就是要证明这个世法之“不可能”给自己。 再看孙悟空,这个“人心”因被太上老君置于八卦炉里有过一番锻炼,所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西天取经全仗这一双眼来识别妖魔鬼怪、真伪虚实了。
在“人心”中,能对世界有所支配,其实是人对安全的最高诉求。人类之追求“官”、“财”,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众口中的“事业”,因为就世法言,这是支配能力的直接表现。未到西天前,“俺如何坐不得天位?”、“灵霄宫定是我坐也”,老孙不会释怀的。 而老孙想坐的,显然不是一般的官位。 他想成如来、玉帝那样有面子的角色、那样的大人物。 于是乎,一个根本不知道官场现实的小人物,在不知道官的排名品位、不知道天庭规律的情况下,小说中他有两次被骗到天上的经历,都和这个念念不忘的念想有关。 可以说,是鉴于(人)心中对名利的渴望,而被蒙住了那对非同一般的眼睛。 用俗话说,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何其之小?象何其之大,以如此之小,吞噬如此之大,世法不许而佛法许!试以说之:
千说万说,只是一说,春寒秋热。
千句万句,只是一句,小出大遇。
两段不同,收归上科。
——率庵《偈颂九十三首》
高僧的讲话直白到了根本不需要外人来解释:
寒热均匀,大小相等,这就是禅宗要证明的——证到这里,可以交卷子了。
上科者,甲榜。祝贺你,十年寒窗,中了!
不见庞蕴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不见天隐说,“人说北地寒,我道南方暖。寒暖不知人,穷人知寒暖。”
另一位高僧,用“时间”来比喻,也简明扼要地说了一句。
请真人解吧,“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
“所谓小出大遇,千秋一合者耶。”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还有一对师徒,他们从“动物世界”的角度说法,那段对话就更是妙趣横生、禅机勃发焉:
镇江善业天惟德禅师,丹阳人,遍叩吴越法席。后谒大悲雄。雄问:“涂毒鼓轰天震地,因什聪耳不闻?”师曰:“识法者惧。”雄曰:“嘉州大象,被蛇吞却,是何意旨?”师曰:“小出大遇。”雄曰:“一粒米充塞法界,八金刚抬举不起,为什被蝼蚁衔去?”师曰:“贼是小人,知过君子。”雄打曰:“这一棒,落在什处?”师曰:“大地尽回春。”雄颔之。
——《五灯全书》卷一百二补遗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在《山海经》中第一次露脸的“巴蛇”,成为了“贪婪”的象征。 那屈原就问了,“灵蛇吞象,厥大何如?”厥者其也,此处指蛇。 诗人不能理解,这条灵蛇的大小。他用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涵盖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和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等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这在先民“尊天”的时代,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如果这种对于当时关于自然现象解说提出怀疑表示质疑的精神,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中国在几千年前走上科学之路,不是没有可能。
历史不能假设,佛教入华了。《山海经》和《天问》要是让维摩诘看了会怎么样? “金粟如来”会表示没有难度,然后再给出一则“芥纳须弥”的说法。 诸君参吧:
“嘉州大象,被蛇吞却,是何意旨?”
“小出大遇。”
所以《西游记》中,小人物(孙悟空)最终成为大人物(斗战胜佛),有啥稀奇哈? 这不是励志和鸡汤式的说法,而是参禅的基本功。
听,那位取冰煮茶的傅大士吟哦了: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
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小的不小,大的不大。山水等高,冰火无异—— 他怎么实现的这么一个颠倒之道,以致于“尽大地是个自己,何同何异?”就在芥子炸裂,化为须弥的尔时,“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
那么,一个从灵石炸开化为心猿,且满怀理想的小人物,历尽磨难而成为大人物,在佛法之“平等”观念下,“不是问题”。 六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故也,屈子问“灵蛇吞象,厥大何如?”云门说“小出大遇”。
3、
小说里,这块开天辟地后,女娲留下的“一物”——那块灵石就有了不一般的仙气: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西游记》第一回
小说问世几十年后,憨山携诸弟子登昆山,他留诗一首。 虽然寥寥数语,其震撼人心不在文学名著之下:
昆山城中一拳石,大似须弥纳芥子。 我来策杖一登之,顿入蟭螟眼孔里。 时人一望忽不见,纷纷四众皆惊起。 忙来试问空中人,依然指出旧时的。
——《登昆山示同游诸子》
把大师的诗歌意译一下: 一天,大众随我上昆山。 诺大的昆山,在我眼里,犹如城里的一块假山石。 我拄杖而行、抬脚踏下,恁大山水,即刻收入了蟭螟的眼里,顿失踪迹,此非维摩诘之“芥纳须弥”乎? 当我讲出了一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时,大众无不惊讶,纷纷矗立,问那“空中人”,何以此言? “我”(打引号的意思,非憨山本人也)即告之,在观空者的眼中,所谓大小、万一、空有,已成混沌一体、通融无碍之状。 山河大地于是乎,又从那“微生物”的眼中,现出原形来,此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一层境界。 诺大之山水,在“无我”者眼中,仅“一拳石”耳。
末了,高僧又将此“一拳石”,关联了“大似须弥纳芥子”。
同学注意:看到“小芥”身上,老孙的影子没有?
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
——《西游记》第七回
诸君注意,猴子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这是说如来的“手掌”么?分明是在解说维摩诘的“芥纳须弥”哈。 在这部神话小说里,基于“芥纳须弥”演绎出来的情节,还有那根可以藏在耳朵里的“绣花针”——“大名“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若要小时,盈盈不足一握; 要大时,撑天拄地之状。 诗曰“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成形变化要飞腾,飘爨五色霞光现。” 还有,“好猴王,即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语,叫声‘变!’变做千百个小猴。”
尔时,小芥、老孙,与如来,诸君还能分清谁是谁么?我也是醉了。
亦复如是,写《登昆山示同游诸子》之际,我≠憨山本人 那是我谁呢?憨山说得分明,我=空中人 “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亦复如此,我≠懒瓒本人 “灵蛇吞象”的结果是什么? 蛇象双亡——与“慧剑当心刺”一样,“心亡法亦亡”。
高僧问:“拄杖子吞却乾坤了也,你等又向哪里安身立命?”
嗯嗯,高僧答:“试问空中人”。
直接给我们说,就是那个“大人物”,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