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写

写作时,经常会面临不知道写点啥,或者不知道怎么写的窘况。你泡杯茶,点上一支烟,坐进椅子,却对着电脑空白屏幕发呆,长时间发呆。最后,你咂咂烟熏火燎发苦的嘴唇,叹口气,关掉显示屏。刷会手机吧,或者,知趣地下楼倒倒垃圾,顺便遛个弯,跟人摆个龙门阵。鸿运上头了,你或许能偶遇“顿悟”,得个一鳞半爪的“灵感”呢。边走,你还可以边自嘲:罢了罢了,我就磨个笔头而已。

有时,你会想起懂行人的经验之谈。经验说,人想写出点名堂,要阅读,大量的阅读,天天要当读书郎。经验还说,写不出来时,硬写。写着写着,就会有感觉,笔尖顺滑,文章就出来了。就像某个电视剧的梗:吐哇吐哇,吐久了,就习惯了。仰望的脸孔会问:读多少本大书才够?硬写多久才能成?经验回答:说不准。总体而言,经验告诉了我们一个小学语文早就谆谆教导过的朴实道理:鼓捣读,同时鼓捣写。能不能熬出头,全看你天赋和运气了。

你或许会说,我看书就图个痛快,写字嘛,写不出就放下。这话也对也不对。

你把写作仅限于文学范围,想写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或伤春悲秋,或大书家国情怀,那么,写不了,写不出,那完全可以放弃,无可厚非。

但是,你的视野放宽,站位提升,把写作视为人人应该具备的本能之一,那么,你就晓得了,写作对普通人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一天,你手头紧,想找亲朋好友周转一二,必得会写借条吧,而且还要写得标准,尽量完善,不能给借款人挖坑,更不能傻到给自己挖坑。另一个时候,你大学毕业了,投递应聘申请,虽然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借鉴,但为了给自己加分胜出的机会,你不会期望依仗一支秃笔头,把申请书“加工润色”几番,给信心打个气加个油?这时,你抓耳搔腮,头皮成霜也打磨不出满意的文字时,是不是牙巴骨紧咬,后悔当初上作文课时,心思全在同桌的飘飘长发、窗外飞来飞去的小鸟、课桌下欲罢不能的小说和家中打不完的游戏上了?

或许,有的人想到了过去,好奇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们为何那么能写,一个薄薄的信封,有时甚至塞进了7、8页的信笺纸。这倒是稀松平常的事。尤其是对那个年代中恋爱的人儿来说,一气写上个10几页信纸还意犹未尽呢。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相隔异地的人们,通个信,传递个消息啥的,主要是靠“鸿雁传书”——骑着大28轮、一身邮政色的邮递员们接力传送。

时间飞转到互联网时代。天翻了,地覆了,全民迎来人人可写、事事能书的黄金佳期。看看街道边,大街上,地铁里,网约车内,动车和高铁座位上,飞机舱里,人人手把电话,指头翻飞,狂野输出。广袤大地,无垠太空,电子数据上天下地,昼夜交互穿梭,巨量信息在有线无线中吞吐。每一秒,数不清的网文同时提交给后台审核处理,无止尽的小作文在互联网的广大角落批发递送。

“硬”和“软”的界限在哪里?为兴趣写和为“面包”写的度又在何处?无人得知。没人在意。当然,“严肃文学”还在冷若冰霜,羞羞答答,扮作落难凤凰的架势。

所以,写作,你用它架构起个人的世界时,从来就不会成为苦恼,而是你的愉悦,并乐在其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