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看到一对老夫妻,老婆婆漏尿要做手术。她是乐清人,不会说普通话。老公公会说,年纪都那么大了,我们本来以为他给老婆婆请好护工自己就回去了。结果他说不行,老婆婆听不懂普通话,做完手术要是听不懂医生护士说话,会着急生气,影响她自己身体,所以他得在医院陪着。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老公公对老婆婆真好啊,挺感动的。
但没想到的是!等到老婆婆做手术那天,他们的孩子来了,情况有点不一样。老婆婆好像憋了一肚子委屈,把大家夸老公公的话都跟孩子说了,然后重点来了——她说老公公根本没对她那么好!
而且老婆婆住院这些天,一直拉着个脸,没见笑过。可孩子们一来,嚯!那笑容,一下子特别灿烂,跟换了个人似的。
这说明啥呢?老公公是负责,但可能不会“疼”人。他留下来陪,解决实际问题,这确实该夸,是尽责任。但这跟“哄老婆开心”“让老婆觉得暖心”是两码事。可能这么多年,老婆婆就没咋从他那儿感受到“甜滋滋”的那种好。
老婆婆的委屈不是一天两天了。 她跟孩子诉苦,说老公公不好,绝对不是因为这一次住院。肯定是平时就积压了好多不满,这次住院正好是个由头,跟孩子倒倒苦水。住院那么难受,她一直不高兴,也说明老公公的陪伴没让她心里舒坦。
孩子才是她的“开心果”和“贴心袄”。 孩子们一来,老婆婆立马笑开花,这对比太明显了!说明:跟孩子感情更深,有话说,能撒娇。孩子懂她,真能理解她的委屈和难受,能给她想要的那种关心和安慰。老公公可能只解决了“听得懂话”,但没解决“懂得她的心”。 在最脆弱的时候,她最依赖、最信任的是孩子,不是老伴儿。
所以啊,外人看到的“好”,未必是人家心里觉得的“好”。
我们看老公公,觉得他留下陪护真不错,是个好丈夫。但老婆婆心里的账本上记的,可能是几十年来那些没得到的温柔、体贴、被哄着宠着的感觉。老公公做的,在她看来可能只是“该做的”,或者“做得还不够好”。
老来伴,“伴”字不光是一块儿过日子,更得是心贴着心,能互相取暖才行。
老了病了的时候,最需要的不光是端茶倒水,更需要有人懂你、哄你、让你心里暖和,可能真不够。老婆婆那见到孩子才露出的灿烂笑容,和跟孩子诉的委屈,就是她这段婚姻最真实的“评分”了。
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日子是人家自己过的,好不好自己最清楚。咱外人别瞎感动。
两口子过一辈子,光“做事”不行,关键得“走心”。知道对方想要啥,给到点子上。
老了病了的时候,最需要的不光是端茶倒水,更需要有人懂你、哄你、让你心里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