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明 �屈大均
开陡船争上,灵渠水满时。
穿来自秦汉,流出注湘漓。
片雨添三尺,千峰绕一丝。
相思如此水,南北不相知。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灵渠(上篇)
灵渠图片
灵渠,始凿于秦朝,故又称秦凿渠,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是一条将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支流漓江连通的人工河道,全长约40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水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闸运河之一,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享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誉。
壹 �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 秦朝,随后将目光转向南方,派遣大将屠雎、赵佗率领五十万秦军,兵分五路,进军岭南。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灵渠(上篇)
岭南山地图
岭南,即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及萌渚岭五座山岭以南地区,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地形复杂,气候高温湿热。来自北方的秦军对此十分不适应,同时遭遇到顽强的抵抗,处境十分艰难,特别是后勤粮草保障的不利,更令局势雪上加霜,历经三年未能取得进展。
古代物资运输主要有两种方式: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灵渠(上篇)
古代陆路运输
中国古代大工程之灵渠(上篇)
古代水路运输
- 陆路运输
陆路运输主要借助人力以及牛马等外力,这在平原地区相对容易,但在丘陵、山地等起伏较大地区,或者长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损耗较大,成本较高,运输量不仅小,运输效率还很低,故而古时兵法道:“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调草”。
- 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主要借助河流自身、风力、人力等多种方式,省力并且经济,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其缺点就是依赖河流走向。考虑到运输过程中自身消耗,水路运输的效率大致相当于陆路运输的二十倍,在长远距离运输上优势更加明显。
如何保障秦军的后勤补给,探索出一条直达岭南且运输效率高的运输通道,成为摆在秦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