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着两款功能相同但外形设计有差距的产品,我们总会觉得那款好看且吸引人的产品,往往会更好用。举个例子,就好比写这篇文章所用的MacBook,其实跟其他品牌诸如联想、Acer等功能类似,甚至MacBook的功能还不如其他品牌的电脑多。但因为其出色的外形,往往很多人会觉得MacBook更好用。
我们都知道,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一定比丑陋的东西更讨人喜欢。但是为什么它们会更好用?而关于这个问题,也曾有前人做过相关研究:
1990年代初有两位日本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的自动提款机(ATM)控制面板配置,这种自动提款机提供我们24小时的简便银行服务。所有形式的提款机在功能、按键总数和操作方式上都相同,只是有些按键和萤幕安排得很有吸引力。其他的则没有吸引力。真令人惊讶!这两个日本人发现具有吸引力的提款机使用起来更加顺手。以色列科学家诺姆‧崔克廷斯基(Noam Tractinsky)对此表示怀疑,在以行动导向,不管美不美的以色列人中更加严格地重复进行了该实验,结果不仅和日本人的结果一致,而且更加明显。
那么,美是如何影响物品使用的难易度的呢?怎样来阐释“美”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很简单。如我们所知,情感改变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审美又能改变着我们的情感状态,所以以上的问题就解决了。
也许你阅读到此有点懵。下面就解释一下:有些人认为情感是人类进化所遗留的动物天性,认为情感是麻烦的东西,需要理智和逻辑思考来克服。而且大多数研究都关注诸如压力、恐惧、焦虑和生气等负面的情绪。但现代研究完全推翻了这点,科学家告诉我们,高等动物的情感要比原始动物更加丰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引用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书中的阐述:认知负责诠释和理解世界,情绪则让你对此快速地做出判断。也就是说,情感能帮助人们做决策。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爱丽丝‧伊森(Alice Isen)和她的同事指出,快乐可以扩展思路并促进创意思考。伊森发现当要求人们解决的难题需要「跳脱框架」进行不寻常的思考时,送他们一份小礼物(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礼物,但足以让他们感到愉快),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当你心情愉快时,你会更善于进行头脑风暴或验证多项选项。让人们心情愉快并不需要大费周章,伊森所做的就是让人们看几分钟的喜剧片,或给他们一包糖果。可见,正面积极的情绪是学习、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我们早就知道人在焦虑时,思路会变狭窄,专注集中在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方面。虽然这有助于逃避危险,但不利于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也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伊森的结果表明,当人们轻松愉快时,他们的思路会拓宽,变得更有创造力和想像力。
这些和其他的相关研究结果都揭示了美学在产品设计中所扮演的角色:美观的东西使人心情愉快,这种感觉反过来使他们更具创意思考。那么情感如何让产品好用?很简单,就是让人更容易找到所面对的问题的答案。
就大多数产品而言,如果你一次尝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再继续试试看,只是要多花点力气。然而市场上现在有很多电脑控制的产品,不断重复同一样的操作不太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正确的反应是寻找别的解决方法,而紧张或焦虑的人却很可能倾向于再次重复相同的操作。这种负面的情感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细节上,而如果这种注重细节的策略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紧张焦虑,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那些繁琐的细节上。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和那些面对相同问题但是处在正面情绪状态的人做比较,后者倾向于寻找别的替代方法,同时这些替代方式极有可能带来满意的结果。因之,紧张焦虑的人会抱怨遇到的困难,而轻松愉快的人甚至记不得有什么困难。换句话说,开心的人会更容易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因而能容忍小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白:美的东西能让我们感到愉悦,从而产生正面情绪,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忽略了产品一些不好的使用体验,产生其更为好用的感觉。
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同样在互联网产品中也能够明显体现。比如我之前做产品助理时负责的某一刻产品XXX3.0,比原来2.0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界面设计上大大改进。上线之初也得到很多用户的好评。但可惜其一开始在做减法时,减去太多重要功能,以至于部分资深用户对功能使用上颇有不满,许多重要场景的功能因种种缘故也未能及时补上,而后来也没机会再把该产品继续做下去。甚是可惜。可见,功能不完善的产品,纵使有美好的外观也只是虚有其表。另一方面,对应情感化设计中本能、行为及反思三个层次,外观属于本能层次、功能属于行为层次,故两者都不可或缺。
额...有点扯偏了方向。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是想说明:为什么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相信看完以上内容,你已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