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唠唠叨叨说了一堆“送中米”的习俗,今天唠一下“送中米”是怎么来的。
想必很多地方都是办“满月酒”,“百岁宴”的,“送中米”也不知道占比有多少。
“满月酒”和“百岁宴”,望名生义,一看就知道主角是孩子,但“送中米”不同,主角是孩子妈。
其实,说起来,还是有点心酸的。
当然,我说的是我们这边流传下来的,山东这么大,其他地方的,我也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在早些年,女性是相当相当相当没有地位的,重男轻女几乎是全民性的,一个女人,从出生就是个“赔钱货”,是迟早要进别人家门的,为别人家服务的。
但进了别人家门就是那家的人了吗?不是的,在婆家也是个外人,进门就要伺候公婆,里外干活,家里男人有弟妹的,要尽心照顾,是这个家里吃苦最多却最没有资格享受的人。
怀孕了不能矫情,该干啥还得干啥,生了娃,不代表就会得到优待,因为多了一张嘴,因为产妇要吃得有营养,这时候,家庭条件不富裕甚至说是贫困的人家,产妇就算不被刻意虐待,也会8营养跟不上。
而且,并不是所有产妇都能生完孩子腰带一扎就能下地干活的,多数产妇都身体虚弱,要吃得好,还不能干活,婆家的脸色就不好看了。
于是,就有了“送中米”。
娘家来“送中米”有两个因素。
一:怕自己家闺女吃不好受苦,于是,米面油蛋,尽自己家最大的能力给闺女去送口粮,让闺女这段时间过得舒服一些。
二:觉得给亲家添麻烦了。这个真的就是很卑微了,一个女孩子,嫁到婆家去,为婆家添丁进口,还要被嫌弃吃得多,要被嫌弃不干活,还要娘家低声下气送东西来,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当然, 这多数都是因为那时候物资匮乏,普通老百姓过得都是没钱没粮的日子,加上女性地位低下,所以,啥都不能干的产妇,就成了家里最不受待见的那个人。
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送中米”的初衷也就慢慢变了,谁家还缺那点吃的呢(不排除有些不是人的到现在还不把儿媳妇当回事),这时候,“送中米”就成了给产妇和新生儿送祝福的仪式了。
好了,唠叨完毕,你们那边都是有什么样的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