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群第三篇:分组

因为成长群里的成员增加至39名同学,为了记录方便,我们商量把大家分为五个组,管理更加方便,这是我们分组想达到的效果。但是分完组后,出现了很多意外的惊喜,是我始料未及的。

第一:分完组后大家更加积极了,每个组有六七名同学,这对群内成员建立团队归属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在小组内大家的聊天更加的随意,我自己也是,在大群里说话,不自然会考虑很多,但是在小群里,这种压力几乎为零。

我在想,建立一个公司,当人群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要分部门管理,但是公司凝聚员工靠的是利益和价值观,我们呢?靠的是免费的平台资源+共同的价值观,因为投资自己是现在最好的选择,所以我相信我们会走的很远。

第二:从这次分组可以看出一些同学的态度,最基本的参与都做不到,我们商量过后,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很强硬,让这些没有参与的同学在规定时间说明原因,否则退群。

我个人对这些同学是存在偏见的,尽管一直说服自己,这很正常,尊重人的天性,尊重多样性。但我总觉得你决定一件事情之后,不去投入时间和精力,却只想着回报,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第三:群内通过这次分组让释放一些潜在积极分子的天性,他们开始在群里热烈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如学吉他,借书等,这是我特别希望看到的,希望这个群能一直走下去,成为一个有温度的终身学习群,大家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找到一群互相欣赏,互相帮助的伙伴,成为彼此成长的见证者,终局思维。

小感受:

薛兆丰老师在北大经济学视角那一章讲到“看得见和看不见”,以这次分组为例,我看得见的是分组后方便记录人员记录,这一点好处,可结果出现那么多惊喜,这是我看不见的,这是我认知的局限。

我们跟着老师做访谈,要学会笔记本电脑盲打,对于这个技能,我看得见的是打字速度提高可以方便记录;可结果学会之后,带给我三点惊喜,一是访谈过程中记录者如果要跟上记录,不仅需要手的速度,更需要脑子反应迅速,这其实是锻炼脑的过程;二是提问深挖的水平提高,运用在沟通中提高了沟通效率,能够问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三是平时笔记本写作,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这是看不见的。

最后是写作,开始写作是为了逼着自己提高复盘和整理思维的能力,这是看得见的。今年开始挣扎着坚持写到现在,上个月突破13篇,平均每三天更新一篇,到了六月彻底收不住了,几乎每天更新,我受益巨大,这样的结果也是我看不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