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13岁时被通神收养,很快成长为“世界导师”。他的谈话、著作不是关于某种具体宗教的,也不是针对西方或东方的,而是美于整个世界的。
克里希那穆提终其一生都拒绝别人强加给他的所谓导师地位,不自封权威,不收弟子,其宣讲的核心论点是世界的根本转变只有通过个体意识的转变才能实现。他总是强调了解自我和开放心灵的必要性,因为“脑部空间蕴含着无法想象的能量”。
《论自由》、《论关系》、《论真理》这套书就是根据其留下的浩繁的资料编纂而成,每一本都集中探讨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亟待澄清的问题。
《论关系》——克里希那穆提
世界上本没有问题,而是个人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制造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断扩展延伸就成了世界性的问题。
【关系的复杂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归要建立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无论经济层面上还是心灵层面上,此种依赖会使人滋生恐惧感,激起我们内心的占有欲。于是,磨擦、猜忌和挫败感接踵而至。
经济层面上的依赖可以通过法律和合适的组织机构来消除;心灵上对个人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渴望,产生的依赖关系,会让人感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感觉生命因而变得丰盈充实,就会想要牢牢守住这份完整性,害怕失去对方,一种归属恐惧感以及这种恐惧感导致的种种后果纷至沓来。
尽管互相依赖,但人们还是希望自己不被侵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关系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此。
怎样才能使人相爱同时又不失独立,怎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没有摩擦,不起冲突?怎样控制孤立自我,逃避冲突的念头?如若把自身的幸福寄托于他人,或是寄托于社会和环境,即而紧紧依附,借以获得心灵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样的冲突可能结束吗?
生活中关系必不可少,但是当它建立在自私和占有欲的爱的基础上时,它就变得面目可憎,使人苦恼。人们能不能只去爱,而不苦恼?
在关系中,自我——所有渴望产生的中心,是摩擦产生的首要原因。要认识到最重要的不是对方的行为,而是我们自身的行动和反应,仅当自我达到完全和谐时,我们才能达到与他人的和谐。
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不是盯往他人,而是盯住我们自己。这可不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说我们要从自身去深刻地了解冲突和不幸产生的根源。要了解关系的复杂性,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真诚,关系就是不断揭示自我的过程。
若我们对关系的理解只是基于理性,那么关系里就只有孤立和自负,没有爱;而若我们的理解只是基于感性,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没有深度,除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多愁善感,这里面也没有爱。只有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理解,才能成就行动的完整性,才能不受时间的影响。
我们必须带着对关系的完整理解,才能领会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矛盾冲突以及悲欢离合。
【如何找到关系问题深层次的答案】
男人和女人想要和谐相处而没有矛盾冲突。没有痛苦,没有不平等感,抑或感觉不到隔阂,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有的。
有人问为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诸如性格差异,甚至情感、信念以及理想天差地别等,追本溯源,哪个才是造成冲突的真正根源呢?答案就是多数人都很急躁,总是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是迅速逃离。
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最好得有点耐心,学会等待,不急着去了结问题,只是静静地观察仔细审视整个问题,看着它不断发展、演进,凭着这种耐心,问题才能像洋葱一样被层层剥开,过程中,答案就开始显现出来。不必刻意去寻找答案,问题本身就在不断展示深层次的答案。
冲突和分裂的症结基本上是因为“个体是独立的”,个体独立存在只是一种错觉,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并不那么与众不同。虽然从生物角度来说,我和他人是不同的,但是论心理,全人类的意识都是相似的。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关系双方,若一方明白个体独立意识的虚假,愚蠢和荒谬,而另一方却更争强好胜;一方永远不会和另一方吵架,另一方却不断逼迫驱使,制造矛盾,那整件事情会怎样一步步发展呢?
这时吵架的并不是两个人而变成一个人,假如双方有感情,吵架一方也会相应做出改变。要知道两个都不肯改变方向的物体相遇必有冲突,但是如果一方固定不动,而另一方可以变通的话,自然就会被真切感动,向不动的一方做出让步。
【权力的本质就是孤立和分离】
如果认真审视各自的生活并仔细检查各种关系,我们会发现其实关系就是不断筑防御他人之墙的过程。无论这堵墙是心理层面的芥蒂,还是物质或经济层面的防备,我们通常都选择不断地加固这堵墙,而且老老实实地躲在墙后。
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关系就是一个弧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争取权力的过程。只要你有欲望去掌控、去强制、去揽权或去增强个人影响力,社会就必然是这个分离过程的产物,因为权力的本质就是孤立和分离,即而制造各种冲突。
只有停止追逐权力的步伐,我们才有重生的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新文明,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建构于冲突之上,而是充满理解和包容。
关系的要义在于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内心和思维方式。这样,关系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成了一种运动,在运动中你能逐渐地发现自己的动机,看清自己的思想,明白自己的追求。
【看透思维的本质】
思考是肤浅的,它只是人的记忆对外界的一种反应,记忆是经验的集合。那人的思维有自由吗?
人们只有在自由中才能静下心来客观地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只有在一种没有强迫,没有迫切需求,没有社会压力的自然状态下,才有可能真正有所发现。要观察你的思维的起源和动机,就必须在自然的,自由的状态下,因为任何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你的观察失真。
真正的自由不是思维创造的,真正的自由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追求本身意味着你已经知道或者曾经体验过你追求的事物,思维是肤浅的,是很多历史经验积累的结果,而且这些经历形成了你思维的基础,你的思维基于此创造出了一个理念,然后你就会追求这个理念!因此,追求仍然是你思维的运动。
我们的心灵能否搁置思维,从另一角度来面对日常的经验?有:直接去观察问题,要平和而客观地去观察,不要急躁。
如果放弃思维,远离思维,这样,因为思维脱离了问题,问题不再压迫心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而会产生答案。
存在就意味着要活下去,就意味着要有关系,但是关系常常令人痛苦,让人寝食难安。于是,我们逃离它而转向上帝,这样我们就认为找到了真相。其实,真相是不能被追寻者寻到的,他寻到的只是一种自我投射的理想,关系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才是一种真实的信仰。
正是在关系中,我们才能看到矛盾和冲突,你如果不理解关系中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你对神的崇拜以及那些仪式和双手奉上的鲜花,包括你的理想和信念,就统统失去了意义。
关系就是对生活变化的一种回应,生活就是在不断地迎接挑战,哪里做出的反应不充足,哪里就会有冲突。对挑战做出及时、充分和真实的反应,方能成就圆满,冲突才能平息。
不存在理想行为这么一说,行为就是你日常的言谈举止,就是你平日里展现出来的那个你,理想只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逃避,当你忽略了周围的一切,忽略了身边的妻子,你如何能够行得越来越远。
理解关系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在这种过程中,人们不断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真正的自我在于日常生活每时每刻的言谈举止中,存在于人的行为和关系中,认识自我是智慧的开瑞。
我们总是倾向于通过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来解决问题,而问题都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来解决问题。然而我们要的是舒适和满足,不想让习惯的生活受到打扰。如何面对新挑战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如何先理解旧的挑战,进而摆脱条条框框束缚。
世界上本没有问题,而是个人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制造了问题,引起了冲突。要理解这些冲突、痛苦、困惑和苦恼,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自己开始,但这种了解并不是要把自己跟天下苍生对立起来,孤立的了解自己,我们必须置身于各种关系中来了解自我。
一旦你弄懂了自己,你就能从容的面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那些问题,这种自我认识能够让人的心灵获得平静,这时真相才会大驾光临。
真相关乎未知的事物,而你能探索到的东西则是已知的,真相不用去探索,当我们对自身了解清楚时,当我们心无偏见时,它就翩然而至了。
【关系意味着存在】
没有什么能够孤立存在,活着就意味着会产生相互关系,如何透彻、全面地理解这些关系才是我们每个人要解决的唯一的真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被延后,更不能去逃避。
你生活在各种关系中,你和财产之间,你和形形色色的人们以及观点或信念之间的关系。自我认识就存在于关系中,一旦投入某种关系,你就会立即发现自我,如果带着某种结论或解释,或者带着谴责或辩解的态度靠近这面镜子,你将无法看到真实的自我。
正是在各种关系中做出行动时,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这份真实会带来自由,它总是和美德一起翩然而至,因为美德的本质就是把人从造成困惑的种种原因中解放出来,所以认识自我就会开启智慧的大门,通过智慧,你的问题以及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统统都会得到解决。
【从关系中自我认识】
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基于一些观点信念或者某种结论,否则,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信息。信息和人的智慧之间是有差别的,信息是一种知识,而智慧是通晓我们思想和感受的整个过程。
我们需要在各种关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这样才能全面的自我认识,而关系是唯一一面我们可以握在手中的镜子,它不会扭曲事实,它能让我们精准地看到我们的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对大多数人来讲,关系就是满足、舒适和安全的代名词,在这样的关系中,财产、观点和他人都能让我们获得满足,在这种关系的磨合中,就必然会发生身体或心理上的占有。在占有他人的过程中,所有问频就会纷至沓来。诸如嫉妒、猜忌、孤独感和矛盾冲突等,这种企图通过他人或财产来获取自我满足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弧立的过程,算不上真正的关系。
一个追求和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把自己置于各种关系而不是孤立的状态来理解自我,你会看到一场持久深刻的转变——人们不再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利用他人,或许我们可以将这种转变称为爱,它是唯一一个可以给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带来转变的充满创造力的因素。
【理解关系、摆脱恐惧】
恐惧的形式多种多样,程度有深有浅,但是所有这些恐惧都源于人和外界之间的联系,因此,要摆脱恐惧,我们就必须理解各种关系,理解大脑与其内部的各种观点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正确的关系就应运而生。
没有什么可以孤立存在,我们的心在各种关系中寻求孤立,用“我的”把自己隔离起来,封闭自我,排斥外界,就会有恐惧。
我们与一切事物的关系就是一种依存的状态,我信服某种观点,因为它能给我带来舒适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我和那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是我对它的依赖,如果你抽走了我的信念,我会迷失自我,不知道怎么思考、怎么判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种心理依存的状态吗?依赖关系,依赖社会,依赖财产,即使我不依赖其中任何一种事物,我也得依赖过去的经验,依赖我的思想和我追求的崇高目标。你只需倾听这样一个事实:有依赖就不会有爱,有依附就会有恐惧。
通过不断挖掘自身的各种依附关系,便是自我认识的整个过程。自我认识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此时此地,你只需观察自己怎样对待他人和妻儿就能知道,关系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你能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不作任何评价,那么恐惧就会随即消失,之后你便会产生一种非凡的爱意。
【关系中欲望、快乐、思想、冲突的本质】
生活离不开关系,只要活着就会有各种联系,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就意味着要相互接触,不仅仅指身体上的接触,也包括心理、情感和智力上的交流,只有当人们彼此投入丰富的感情时,才能产生相互关系。
而现实的情说是,关系常令我们感到困惑、不开心、纠结和孤独。人人都试图建造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围住自己,也围住自己的内心。那么多要关注的东西和那么多防备措施,你每天进行的活动一直在孤立你自己。
你也许会觉得你在为整个集体忘我地工作,但事实上你并没有忘记你自己,把自己定位成了这个集体,然后这个集体就变成了“我”,为了它人们愿意去奋斗,愿意去经历各种磨难,你必须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之所以要把自己归入一个群体,是因为它对我有利。
其实每天好生活就是一场没有间断的战役。怎样才能让关系发生彻底的变化?我们必须要理解关系。
目前关系是建立在以我为中心的索取和追求快乐的基础上,要如何改变这种关系,它意味着,你要能真正地理解欲望和快乐。
要了解欲望是怎么产生非常简单,比如看见落日的美丽和绚烂,看见蓝天映衬下绿叶的精致,所有这些都激起了我内心想要继续欣赏的欲望,也就是说,先有知觉,然后是感觉和触觉,最后就产生了欲望。
是什么让欲望一直存在,长盛不衰?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答案就是“思想”,心里有个念头:我一定要拥有它。我们进行着这样的思考,于是就给了欲望继续下去的机会,当建立在快乐基础上的思想与欲望扯上关系时,冲突、挫败和争斗就拉开了序幕。
所以,只要思想和欲望分离,欲望自然就会终止。有欲望并没有错,但是当人的欲望掺杂进了思想,问题就会源源不断。我们非但不理解欲望和思想,却反而拼命抑制欲望,控制欲望和约束欲望。
无论你觉得思想怎样复杂、微妙或新颖,它都基于快乐这个原则,有快乐就会有痛苦,两者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但当我们理解思想的整个结构,理解了它深深依存于快乐这一基础时,我们就会知道如何看到欲望而不干涉它,就会知道如何终止欲望的思想延伸所带来的困惑和悲伤。
思考快乐、欲望及思想的本质,这个检验过程本身就会产生一种自律,我们必须做自己的明灯,让自己去审视,通过审视去发现,这就意味着你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快乐和冲突的整个心理结构在你身上不复存在。
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是孤单的,它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就能变得百毒不侵。没有什么能触动它,阿谀奉承,功名利禄,资格地位及花哨礼品统统打动不了它,这种孤单对人至关重要。
了解欲望、快乐、思想以及孤单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获得安静,在这种安静中,我们完全不作为,我们没有任何活动。而这种无为就是有为,就会积蓄出一股爆发力,当我们爆发时,就会产生新的,真正虔诚的思想,只有这种虔诚的思想,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爱是什么】
爱是什么?要想深入探讨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需把所有关于爱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而不应该是什么的观点或意识形态,以及那些对爱进行神圣和非神圣区分的做法统统束之高阁,来真正的面对事实或现实。
爱根本就不关乎情感或情绪,情感和情绪只是对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反应罢了,当内心被情绪和情感占据时,爱就消失不见了,它们催生了那些因为个人好恶而采取的冲突。
爱等同于快乐和欲望时,爱也会消失。人的行为都是基于快乐原则,即使是我们做出牺牲的时候,也是基于这个原则。人的思想一直很机械,会重复对所有美好和快乐的回忆,这种重复,就是被思想加强后的欲望的延续。
然而,爱和思想没有关系,只有在自由状态下,行为才是最直接的,自发的。按照某种模式不断重复,不仅导致机械的,还会带来混乱,每时每刻真正自由的行为才有价值。
有一个种爱与时间无关,不让人情绪激动,多愁善感,发现这种爱既是个人的,也是非个人的,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大众。它就像一朵散发着幽香的花朵,你可以凑到跟前嗅一下,也可以大步走过将其忽略,那朵花属于大家,也属于那个愿意凑到跟前去深嗅一下花香,并深情凝望的人,对它来说,这样做其乐无穷。
【关系的结构】
观察你与他人的关系,不论关系亲疏,意味着你要全神贯注,纯粹,不扭曲,只有这样,那些先入之见和各种形式的爱好以及个人倾向才不会出来作祟。
通常,你和他人的关系建立在以往知识的基础,建立在你对他人的意象上,这时你和他的关系实际就是这两个意象之问的关系。因此就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关系,于是就会有冲突、嫉妒、焦虑、不安全感知其他后果。
只有当我们能够分享、能够一起思考。携手创造时,关系的结构才有可能改变。
我们的思想里存了太多的意象和结论,因此不可能自由的观察。通过受教育建立关系,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我们累积了无数结论,由于思想带着这些结论在运转,所以它会变得机械和呆板,但是关系不该是机械呆板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否就有可能既保留必须的生活知识,同时又可以在关系中挣脱各种知识的束缚,获得自由?只有当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学会如何观察自己和他人时,这一点才有可能实现。
学习和获得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是过去的东西,学习是一种不间断的活动,由于它是不间断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绝没有累积一说,因为累积的结果就是“我的”,而我和你分离,这样就会有冲突,因为正是“我”在分离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
我们能够在关系中保持专注,不带任何结论吗?专注并不是指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注意力,专注是一种心态,它使人全身心地去寻找一种生活方式,从而终结所有的冲突。在这种状态下,只有智慧在发挥作用,而这种智慧就是人们对真理的认知。
只要存在意象制造者——思想,就会造成伤害,大脑肯定会记录下来,只有意象制造者不复存在,大脑才能不再记录,这样就意味着不存在“我”这个会受到伤害的意象了。
事实上,我们之间没有产生任何关系,只有当人们不再怀有意象时,才会有关系产生。这就意味着人们不再会吵架,不再想着占有和控制对方,也不会再彼此恶语相向,不会再威胁对方或者说些含沙射影的话来描黑对方,不构筑意象,人们之间就会产生爱。
我们有没有可能过上一种绝对和谐,完整无缺的生活,不要说这只是一种空想,我们要把它变成现实,要为之努力,全力以赴。
理解了关系,爱就会产生,在理解爱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社会结构,于是就终结了苦痛,只有此时,人才会心怀同情。慈悲心是我们的生命中最为神奇的东西,因为怀有慈悲心的人,己经处于忘“我”的境界,只有拥有这种同情,人才会不分你我,你就是整个人类,你不是孤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