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空余恨,自古伤别离
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何为“景语”何为“情语”呢?所有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情感的传达,也就是“景语”的存在成就了“情语”。在《长恨歌》中,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善用对仗、顶针、反复等手法,将情与景、人与事巧妙勾连,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密切了诗歌中事、景与情的联系。
诗人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表达了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一、回眸笑,爱慕生
《长恨歌》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安史之乱前,介绍了杨贵妃的生长环境及倾国倾城的美貌及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的过程以及之后有“多年求不得”的美人陪伴的快乐生活。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里诗人并没有用直接描写来展现出杨贵妃的美貌,而是先将杨贵妃的出生一事叙述,进而“一朝选在君王侧”,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宫中的形式结合,反复地突出了写杨贵妃笑容的迷人和妩媚、娇艳,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又借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杨贵妃倾国倾城之美貌,六宫千百女子的百态和容貌在她的面前都黯然失色,鲜明地展现了杨贵妃的人物形象。此般美貌也是杨贵妃为何被“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唐玄宗集 “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为杨贵妃的美貌,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关于杨贵妃的美貌,李白也曾作《清平调》一诗对其进行夸赞,“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写出了杨贵妃容貌的艳丽,连白云和牡丹都想为想装扮,而在春风和露水的衬托下,她的一举一动更是让人着迷,她的容颜就如天仙一般,只应天上人所见。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里采用了借乐景抒乐情的手法描写了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温柔的清风传送着悦耳的曲子使得仙乐飘向四面八方,娇歌曼舞,歌声笛韵,如敲秋竹,随着节拍杨贵妃翩翩起舞,皇宫貌似变成了仙境,莺歌燕舞,仙乐飘飘,山珍海味,美人做伴,一种美感和轻快欢乐的心情油然而生。自然,唐玄宗得到了自己穷极一生寻找的美人,心情自然愉悦,他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其曼妙的舞姿,因为有了杨贵妃,才知道时间原来流逝的如此之快,贪恋与杨贵妃在一起的时光,甚至从此再未上过早朝,后宫佳丽三千,却独恋于她将其三千份宠爱给予一人。
关于“霓裳曲”的由来有很多的当时的民间说法。宋初文人编撰的《唐会要》对此曲有所记载。《霓裳羽衣曲》是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将西域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改编而成。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初次进见时,唐玄宗就命人演奏《霓裳羽衣曲》以为导引。当时,朝廷大臣张说曾为此写过《华清宫》曰:“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但此时唐玄宗对宫廷所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并不满意,因为只有仙乐而缺乏曼舞。杨贵妃进宫后,唐玄宗将其重新修改一遍,使之更趋完美,并采用中原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五种乐器于中秋之夜开了一场演奏会。那夜,明月当空,星光照人,清风阵阵吹拂,杨贵妃怀抱琵琶,唐玄宗手持羯鼓,二人领着宫女轻歌曼舞,长夜不息。二人配合完美,杨贵妃深得唐玄宗的喜爱,此事在民间也传为一段佳话。
二、伤别离,无尽思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玄宗逃难,被迫赐死杨贵妃的无奈与痛苦,爱情至此毁灭,留下绵绵不绝的“恨”。因为唐玄宗的纵欲行乐、不顾朝政,杨贵妃背负了蛊惑君王的罪名,可事实上,哪一个女子不希望自己的丈夫专注于自己一人,独宠自己一人呢?可惜她爱的人却不是平常百姓家的男子,她想要的爱终究是她不能永远得到的爱。最后,贵妃为其心爱的玄宗而选择死去,她愿意用她的死换来唐玄宗的生,何尝又不是一种伟大的成全,何尝不是一种爱呢?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几句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描绘了二人分离的场景。“六军不发”的原因是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他们的爱情终究还是成为了一场悲剧,诗人将其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散落一地的首饰无人收捡,既是如此,不堪想象当时杨贵妃的妆容是如何窘迫,与“回眸一笑百媚生”又形成多大的差距。玄宗看着杨贵妃离去,却还是不能阻止这一场悲剧的发生,看着贵妃惨死的场景,唯有血泪和流,来表现唐玄宗的痛心和绝望。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诗人侧重于描写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的景物,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这里人烟稀少,四处是是朦胧的黄尘、孤独的栈道、巍峨的高山,它们遮蔽了太阳,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以悲凉的秋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更是烘托出唐玄宗的无限愁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本是很美的,但是在失去杨贵妃的悲痛欲绝的唐玄宗眼中,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是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是有恬静的心境的人才能享受的,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此句极言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无尽伤心、悔恨、思念之情。借用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这些原本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撩人意绪,自然而然地把唐玄宗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叛乱平息后,唐玄宗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本以为远离马嵬坡就会好一点,可无论何时何地却处处仍是她;看到芙蓉便想起她绯红的面颊,一睹弯弯柳叶便念起她如画的眉,再加上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互相交错,满是回忆,极力表现出唐玄宗内心的愁苦凄清。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这两句诗工整对仗,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选取了春、秋季节中较典型的自然景物,桃李花开、秋雨梧桐,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从而密切了“事”、“景”与“情”的联系;从时间的角度来体会诗句,唐玄宗在有生之年的岁月里,在一年的四季中,时时、处处皆会触物伤情,睹物思人,自然界的各种景观无论喜乐哀愁都会引发玄宗无尽哀伤和绵绵的思念之情,可谓情之深、之哀、之苦。春风徐徐吹来,桃花已红了面颊,李花也拼命绽放,但可惜的是杨贵妃已不在唐玄宗的身旁,时间缓缓流逝,等来的确是秋雨和落叶,杨贵妃住的地方也已是杂草丛生,凄凉无比,玄宗还在等着某一天你能入他的梦来,只求能再见一面。这一部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只可惜,物是人非,终是别离。
三、蓬莱见,恨长绵
最后一部分是梦幻的描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二人在仙境的暂时相遇换来的是承诺后的永别。正是二人突如其来的离别和唐玄宗日夜思念的痛苦写得如此细致以致凄苦才成全了二人仙境中的相遇。这一幕场景也正是因为诗人在仙游寺游玩的经历成就了二人再相见,因为当时佛教和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和神可以进行沟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脱。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似乎到此结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诗人在“揽衣推枕起徘徊”一句中,用了“揽”、“推”、“起”、“开”四个动词极有层次地展示出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臣到来之后的一连串动作,透露出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也展现了贵妃见玄宗时迫不及待的模样,同时也从侧面展现出杨贵妃对玄宗的爱恋之情仍未减少,不过这份爱情只能留下不充满遗憾但永远存在的诺言,无论天上还是地下,保留下信物,勿忘,期待再次相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采用顶针手法,流畅地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节奏更加紧凑。
唐玄宗在现实中找不到,便去梦里找,梦中找不到,便托道士去仙境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加富有艺术的感染力,终于二人在仙境中相见,留下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愿望,将《长恨歌》中的最终的“恨”彻底展现到在人们的眼前。
其实他们一样是普通人,现在看来,唐玄宗不过是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罢了,而杨贵妃便是一个拥有闭月羞花般容貌,愿为情人赴汤蹈火的痴情女子而已,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只盼来生相见之时,隆基不再是君王,玉环不复为妃子,做一对普通的夫妻,在打闹、嬉笑中平平淡淡度过恩爱的一生。
总观全诗,诗人将《长恨歌》中的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不仅将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深入剖析了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更是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之情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得以抒发,密切了诗歌中事、景与情的联系,更好地展现了诗歌的细节和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