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德水平是什么层次?——海因兹偷药难题

最近《我不是药神》大火,在刷屏的评论中看到大概是个偷药的故事,想起了“海因兹偷药”问题。

海因兹偷药是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的著名两难故事,用于判断人的道德发展层次: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柯尔伯格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并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水平各包含两个阶段。

道德发展水平

前习俗水平

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如受奖励为好行为,受惩罚为坏行为。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不理解道德标准,不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两种价值观冲突。

阶段2: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即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习俗水平

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指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

阶段4:“好公民”取向。也称为维护社会秩序取向,即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后习俗水平

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认识到各种法规都是未公众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都应该修改,从而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的目的。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这是理性良心取向,个体的道德认识超越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如,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包括妻子和陌生人)。

示例

阶段 该偷药的原因 不该偷药的原因
惩罚和服从取向 药本身并没那么贵,如果不会被逮捕,偷也无所谓 可能会被逮捕和惩罚
功利取向 妻子获救让我更快乐,哪怕会入狱 入狱比妻子的死亡更可怕
“好孩子”取向 满足妻子的盼望,做一个好丈夫 偷窃是坏事,坚决不能做
“好公民”取向 见死不救更加违背社会秩序,偷药后会去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法律禁止盗窃
社会契约取向 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 偷药虽能保障妻子的生命权,但还是不该破坏法律秩序
普遍伦理原则 拯救生命的意义高于尊重知识产权 别人可能也需要这种药

道德发展相关调查

根据“海因兹偷药”两难故事的相关调查,柯尔伯格提出了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以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部分人一生都停留在服从权威和权威所制定的规范的水平。

第三,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欧洲,一名妇女得了一种特殊的癌症,快要死了。医生说只有一种药或许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现...
    冠世墨玉yanzi阅读 8,474评论 3 2
  • 之一黄豆 山用石头开路每步都象楷书深入厚厚的泥土举着高大的森林撑起浩瀚的宇宙链接岁月的洪流书写星星的神秘当山路上交...
    闲不语阅读 152评论 0 1
  • 下午宅男先生准备去上班,我们坐在客厅聊天,提醒酸奶:姑爷要上班去了,和姑爷说Byebye哦。 她开心的朝姑爷挥手:...
    酸奶姑姑阅读 162评论 0 0
  • 拿出自己的力量 放下受害者的剧情 昨天因为吃饭的事情跟老公发生了争吵,心里觉得很委屈很愤怒很受伤,在群里提问后,得...
    沛钰阅读 607评论 0 7
  • 文/艳然 昨日便听朋友说,高庄曹河崖的梨花正开得绚烂,...
    艳然7阅读 6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