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微微流念
现象
孩子们在公园里玩的跷跷板,左落右起→左右相平→左起右落…一次又一次的在高低点间循环着。类似的还有秋千、海盗船等等 。有时我也很喜欢童心未泯地坐上去,体验那种冲上最高点下落时微微的失重感,有点晕眩,刹那间有点飘然欲仙呢!
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常常也不停地在做这样的事:
①一方面我们会琢磨自己的心意---我想什么、要什么、感觉是什么…
②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揣摩他人的心思---那人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感觉是什么?那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
这是在做什么?
第一种是在找自我,自我很重要,自我感需要被满足。
第二种在关注关系,关系对我们也很重要,我们需要关系。
没有人能脱离关系。古代威风凛凛的帝王,千万人之上,不需要关系吗?不。他们也常无奈地处于高处不胜寒的状态。有谁知道那些孤家寡人们内心有多么寂寞。那些深居大山的隐士,身与众人分开了,心却也很难放下关系。现代很多人在关系里纠结不已,却不能痛快地了结、摆脱,因为内在自我虚弱,需要关系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甚至有时关系让自己痛苦不堪,也不肯撒手,譬如中国式离婚。
这两种行为就像坐跷跷板,当向左边或右边的最高点冲时,就像在追求自我。左右持平时,就像自我与关系相互和谐了。人们总是在自我和关系之间不停地在寻找平衡,无休无止地折腾。
向左的满足中有向对右的不舍,向右的满足中又有对左的不甘。想达到平衡就要取舍,左要放弃一点点,右也要放弃一点点。在平衡点时,有一会短暂安稳的幸福。而有了平稳的幸福,又会觉得有些平淡,甚至乏味。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或者说,幸福与痛苦总是夹杂相陈着。 人生总的来说没有完美。
本质
人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为什么人们对自我如此迷恋,又舍不下关系?因为本能使然。
生命孕育于子宫时,在母亲的肚子里被无条件完备地呵护,被完全地接纳。从那时起这个生命的心中就有了一颗世界唯我独尊的种子,眼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当这个生命降临到人世后,理所当然地继续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可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一个自我中心,这些迥异的自我相遇,必然会有冲突发生。为了生存,他们争夺、妥协、让步,达成平衡,然后继续争夺、妥协、让步,再达成平衡…周而复始。
所以我们要了解,自我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毕生要追求的东西,这不是自私,是人的本性使然;平衡关系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根本上也是为了自我。虽然很多人找很多理由骗自己,不敢承认这点,但事实就是这样。
一些真相
自我是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一个人非常重重要。没有自我的人会活得非常悲催。明白这个可以帮我们弄明白很多事情的真相。
*完全地接纳才是真爱。
在每个人幼小的记忆中,有妈妈或一个扮演过如妈妈角色的人(奶奶爷爷、爸爸或其他的人)给我们无条件毫无保留的爱,那种幸福感会让我们念一生,记一辈子。因为那个人将完全地爱过了。
我发现在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里,最美的并不是激情。情到深处的沉醉,与其说是爱情的美好,倒不如说是在爱的刹那,不管自己好或坏,自我被对方完全接纳爱护到了,如同被妈妈爱着,自我像胎儿安然倦缩在妈妈子宫里那般自得惬意。这种爱情让人永生难忘。普通的爱情中更多是斤两的计算,如同交易,谈不上真正的爱。
在一些宗教信仰中,基督或佛陀对他们所有的信徒都有完全的悲悯之心,全然地包容接纳,这与母性般的爱非常相似。因为这点,他们的受众前赴后继地追随,这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一些企业中,员工热忱地追随老板,好多情况下都是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和尊重。说个反例,阿里巴巴的马云说过,员工离职有2个原因:①钱没给够②心被伤了。或其中一个,或两者都有。这说明什么呢,员工的自我需求(物质和精神)没得到满足啊。高明的管理者都是洞悉人性的高手。得人心者得天下,此言不虚。
想到婚姻中大概有4种状态①一方给另一方物质上满足,不管对方精神需求。这只是低层满足,给予方充满傲慢,双方精神不平等。②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物质需求,在精神上照顾关心。高层满足,没有低层物质基础。③一方对另一方精神物质都能照顾到。低层高层俱足。④一方对另一方物质精神都不能满足,还向对方提各种要求。从人性的自我需求去看,哪种状态下关系更和谐、更长久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
*自我被满足程度,影响关系模式。
一个人小时候在妈妈身边,自我有需要时,常通过哭泣等方式吸引妈妈注意,让自己得到满足。长大后进入社会,不可能再有妈妈那样无微不至的爱,可能心哭伤了也不一定会有人理,当自我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人便有情绪出来。
如果小时候自我被满足得比较充分,被爱得比较多,就会自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人爱的,自我长大后较有力量应对挫折。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模式,长大后即便遇到点挫折,情绪反应也会较小。因为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在关系中会大度些,更愿意退一步,多付出一点,从而能主动把控关系的平衡。
而如果从小自我需求被妈妈忽略、漠视,不能得到满足,就会自卑,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人爱,这会形成不良的关系模式。不满足的内心会形成创伤,需要的黑洞悄悄形成,长大后会在很多关系中显现,比如在婚恋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中等等,常有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甚至冲突。 每一种负性情绪后面都有一个不能被满足的自我黑洞。这个不满足的自我似乎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在关系中拼命地争夺、抓取,害怕失去丁点。与人相处有时寸步不让,很难平衡好关系,甚至会去不断破坏关系。
许多心理问题的本源,都是自我未得到恰当满足形成的。人的很多关系问题,根本上是一方或双方的自我长期未得到接纳而造成的。
意义
生命需要被接纳和关爱,自我需要被满足,这是人的天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句民间俗语,佛家人也有提及,与儒家孟子的“仁爱"论相悖,这在过去被广泛争论过,也被大肆批判过。然而,若不站队不带立场,撇开人们对这句话的贬褒去看,这世界如果没有一个个自我的独特性,哪来这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个自我,就没有世界。一个个自我相互叠加、共存、平衡,才形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每个自我都是上天所赐,都值得被尊重接纳,天然的规律就是这样。依此,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顺势而为,若逆天而行,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
比如教养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有人用丰厚的物质养育小孩,却在精神上进行约束控制,孩子没有自我的独立成长,结果形成一些亲子关系问题而不自知。更糟的是有些做法打着爱的名义,却可能摧残掉孩子幼小的生命活力,影响孩子一生。
真爱孩子,就要用充分无条件、无保留的爱去接纳他、喂饱他。让孩子有个健康的自我认知:让他知道他是可爱的,他有个自我是天地间独有的;同时他的周围也有很多和他一样的独特自我,和他一样是可爱的,值得尊重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更懂得追求自我价值,也会尊重别人,与人相处会更和谐,懂得进退取舍,也更容易有幸福感。
比如我们成人,在人生路上一路走来,难免会有些挫折,但当我们知道生命的真相不过是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的满足时,很多事都释然了:你觉得自卑,是小时候被夸得少了;你觉得别人不爱你,是因为你不爱你自己,你小时候被爱得少了,错以为你不值得爱…
溯本求源,不是为了确证谁是过错者,是要弄明白:到底哪儿出错了?然后从错的地方开始修正。生命有这个修复能力。
若你曾不被充分地爱过,缺爱,而现在你长大了,你可以自己来爱自己,你有能力可以充分地爱自己。外求常常是不牢靠的,因为很多人自顾不暇。自爱吧!好好爱自己,让短暂的生命亮起来,有点自己的色彩。生命即使如流星一般划过,也算是划过了,留下过光,比蔫头蔫脑、无声无息地死去要强。
自我很重要,关注它;关系也很重要,学会平衡它。让关系中的自我活得更明白、更通透。自我和关系有点像舞动。自我就像是独舞,独舞跳得越精彩,自我满足感越强;关系如同共舞,共舞是彼此接纳和给予。关系总是互惠的,一个好+另一个好≥两好,所以努力让自己更好,关系也会更好。这样的人生会更幸福。
看着公园的平衡木,我想到这么多。这是我发现自我和关系之间平衡的珍贵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