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诗问题 ☆田秀 诗歌的很多问题,特别是非诗问题非常突出,是诗人们一直都难于解决的问题。这种非诗因素的直接后遗症就是:其诗真难懂。读者根本无法找到读诗的切入点。诗的懂与不懂,一直难住了许多的读者,就是诗人也是如此,这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诗歌的社会作用,解决之的办法,一直没有找到。 于此,我在诗歌方面的创作和诗歌评论中,一直拖着这个问题往前走。久而久之,想的,实践的等等也就多了。今天,我将这些东西写出来,供大家都来想一想。 说实在的,当今的读者群里,绝大多数人非常喜欢唐代前后诗人写的诗,真是“李杜诗篇万口传”呢!这些读者群认为只有唐诗宋词才是诗歌,这虽然有点偏激或片面,却不无道理。是呀!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等等什么的,让人喜欢了上千年。我也曾经仔细问过一些读者,那是为什么?他们说,原因很简单,那些诗词曲读起来,既上口又好记还好懂,很有教育作用。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幼皆知,其作用在教育了不知有多少代人去爱惜粮食。谈到现在的人写诗,他们直摇头说,现在的诗叫哪门子诗,白如开水,没有多大意思。他们怨声道:“这不知是怎么搞的?我们爱的是‘四言八句’。” 是呀,这样的问题在当下新诗中确实存在,他们的新诗白话得不能再白话啦!有很多的诗完全近似于白话文,全是口水话,连“打油诗”都称不上,读了之后没有什么意思。仅管如此,还有不少这样的诗,大量涌现。这不必说,有人写过没多长时间的诗,居然出版了一本本大部头诗集,当起了大诗人来。故尔,有不少的人开始怀疑起那些人和他们的诗来。 为什么呢?这是不是那些诗人对诗的理解上的不同呢?或是在诗之根本上出现了偏差呢?他们把非诗因素大量带进诗里,冲淡了诗的优秀情怀,那诗之固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不到的;那诗之固有审美价值,让读者无美所赏。记得有这样一位好事者,他把一份并不怎么好的散文句子分行开来,还说他这就叫诗。是吗?如果这也叫诗,你自己读之如何?而其人或他身后的那些人,同样认为:原来为诗如此,我也当诗人去。怪不得中国一夜间就能生产成千上万的诗人来。我听有人说,中国最好当的文人就是诗人,当初听了直觉得十分搞笑,难道中国诗人就那么不入流吗? 不仅如此,就是那些诗人,也很难明白自己写的诗说了些什么事,抒了些什么情。于我们中国而言,诗歌是中国人的骄傲,在国人面前,最受人尊敬的是诗人,最受人欢迎的文学作品就是诗歌。古人他们教育后人,均以诵诗育人为先。背诵《千家诗》》、《唐人绝句》、《唐诗三百诗》等等。那种境地成长的孩子,要文有文风的。 而今,成了这般境地,又能说谁呢?“诗可诵”之古训,去了哪里?找回诗风,让诗歌真正回归读者,我们的生活会多几分甜意!不是吗?那就让我们剔除非诗因素吧! 2016.6.25.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