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行业里,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迷思在概念、感觉中,也很容易沦陷在方法、细节中。毫不怀疑的是,互联网行业学习、分享的氛围相对要高于其他的行业。可是置身于这个行业中,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有一些以下的困惑:
互联网相对来说是一个较新的行业,然而这个新到底指的是哪,真的新吗?新的职位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这些背后有哪些是新的,哪些又是有旧有的某些职位的延续,有脉络可循吗?产品设计,看似也是针对新兴的设备做设计,但是背后又有哪些不变的设计原则与本质?产品设计是独立的一个新领域吗,它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领域有何关系与承接?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相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它的地位与时代的意义是什么,是颠覆,还是承袭?是破坏,还是更迭?
圈内的产品设计,存在着概念喧嚣、方法论等,你只要看看圈内的文章,大抵不过是细枝末节的一些方法、术的指引,或者是拾人牙慧,或者是反复炒作一些概念,或者是一些技艺的分享,或者是一些方法论的追思?对产品的考核与关注,也更多的关注到概念、技能方面,你从很多产品设计招聘说明就能端详一二。
我曾经也在这些概念、方法中一再的追逐,试图理清思路与脉络,在心中构建完整的产品地图,也不断的琢磨着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研究是否有章法可循,有可复制可操作的方法。当然,在追思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从前辈那里学习和领悟,也不断的在把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逐渐化解开来,也不断的通过实践,通过走过的产品的坑,逐渐的把这层喧嚣的迷雾剥开,逐渐更加清晰了整个产品设计的一些心得、流程、章法。但是这些足够了吗?
当我置身于整个产品行业中,不断追逐,不断寻思,我感觉整个国内行业的引领是有些混乱的,太多的术、方法,太多的投机取巧或者哗众取宠,太多的抄袭与复制,太多的妥协与差不多。于是我也曾经从系统讲解产品的一些被推荐的优秀书籍中去追寻更加条理的脉络、层次,啃了不少大部头,也确实有很多启发,对产品有了更熟练的见解,但是呢,心中依然还是感觉困惑,感觉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局限,一种使了很大劲但是却使错了地方的感觉。
于是我试图跳出这个圈子去看这个圈子,个人觉得产品设计这块目前有这样的几个问题:
(1)视野狭窄、片面,太投入产品设计这个圈,而没有从更大视野去看整个广阔的设计圈,乃至历史承袭的脉络中去寻找到经典与源头,本质所在。
(2)太注重术、方法、技巧、技艺,迷恋方法论,迷恋可复制的途径
(3)概念的喧嚣、炒作,踏实的作风较少。
(4)缺乏设计之心、设计的思维、审美的眼睛。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深入到某一个领域的核心时,总是很容易与行业内的人、产品对比,向行业领域优秀的人看齐,却很难把自己跳出来,进入到跨领域的行业、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去看待问题。
我是在产品设计圈中摸索得实在是有些云里雾里,便开始试着从更广阔的设计、艺术领域,更长久的时代更迭历史中去探索。在一番探索之后,感觉今天产品设计这个圈所遇到的问题,在一些其他的设计圈,历史更迭中都有过同样的问题。这一番喧嚣之土,并非只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行业有,而是在过去类似的处境中都有过类似的问题。
于是我又是一番追索、寻思,乃至于从艺术、设计的大师级人物的脉络探索到哲学、宗教、世界观、宇宙观。寻寻觅觅的过程,一个问题追着一个问题,化解一个结又不断扣上新的结,尽管探索的过程是非常长久的,甚至看似跟产品设计毫无关系的,但是慢慢的,在心中有了一个对自己成长的清晰完整的路线图,也有了更加坚定的方向。内心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路线图,才会更加从容的前进,下功夫,知道在哪些地方使力,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而不是无头苍蝇乱撞。在寻思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打破内心的局限、观念、旧有的价值观,不断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宽广的领域,更加深刻的设计之心。
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设计其实是相通的,核心的本质都是创作者为了完成内心的表达而以各自不同方式来表达。而最终作品的经典,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深度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其中作品的高度取决于创作者自身的深度、见地、对本质的领悟。
而这些我们可以从苹果、无印良品的优秀作品中,或多或少可以触摸到一些。更加深入的,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创作作品中去感受、触摸到更多。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探索的过程中自会发现:
愈接近真理、本质、美、自然的越能打动人心,越浮于表面、形式、观念的愈喧嚣。
好了,说这么多,其实还是只为表达,作为产品设计师的我们,也许应该更多的跳出互联网圈,向传统的比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中寻得一些大师学习,向艺术相关领域的大师学习,去修炼一颗设计之心、设计的思维、设计的眼睛。挖掘内在的源头、本质、美与修养,同时也学习行业的新技能与新知识,两手都抓,才不至于身处时代的潮流中忙乱抓取,多走弯路,迷思等。